湖泊污染治理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国外在湖泊治理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先进理念和经验。由于湖泊的自然特征各不相同,湖泊治理思路通常也有差异。国外湖泊治理案例通常可分为深水湖泊、大中型浅水湖泊以及小型城市湖泊。
深水湖泊通常具有水体温跃层,污染物滞留时间长,故外源污染防控成为重点。国外深水湖泊治理典型案例如德国博登湖、北美五大湖以及芬兰塞马湖。
以德国博登湖为例,为控制入湖污染,德国大力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善下水管网和泵站,污水处理率由1972年的25%增加到1997年的93%。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限磷措施,湖水磷浓度也从1979年的0.087mg/L降至2009年的0.012mg/L。此外,还建造了许多蓄水池和雨水泵站,以减少雨水冲刷引起的地表面源污染直接进入湖体。
博登湖还采用了保护生态系统的三大管理措施:一是严格控制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二是保护湖泊动植物栖息地——湖滨带;三是实行河湖同治,拆除历史上用于防洪的水泥护坡,恢复为灌木、草木,建立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此外,博登湖流域还建立了职权分明的层级管理机构,超越地方政府利益,制定了湖泊水污染治理条例及水资源保护法则,实施民间湖泊保护组织与政府机构相互监督,共同管理,大城市负责制等一系列管理措施。
大中型浅水湖泊水环境容量有限,水动力扰动造成内源污染释放明显,外源与内源污染控制同样重要。国外该类型湖泊成功治理的典型案例包括日本的霞浦湖、琵琶湖以及美国的阿勃卡湖,其中以琵琶湖最为成功。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邻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是日本近畿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水域面积约674平方公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污水排入琵琶湖,琵琶湖水质严重恶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淡水赤潮、蓝藻水华年年暴发,引发一系列水安全事件。从1972年起,日本政府全面启动了“琵琶湖综合发展工程”,历时近40年,促使琵琶湖水质由地表水质五类标准提高到三类标准。琵琶湖治理的基本思路概括为:源水保护、入水处理、湖水治理、生态恢复、立法管理、意识同步。最为突出的成功经验表现为在齐抓内外源治理技术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化组织机构、严格的标准及法规以及全民参与的管理体系。同时,科学制定不同时期的治理目标,并持续坚持水资源综合管理治理理念。
在源水保护方面,琵琶湖的源水主要来自其周围环绕的高山,当地政府通过保林、护林、造林、育林、防砂、治山等措施来保证有足够的森林植被和雨水浸润区,并且通过保护梯田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有一定的农地渗透地域,在城镇街道进行透水性铺设和绿化以确保有一定的雨水入渗区域,确保水源水量充足、稳定,水质良好。
在入水处理方面,分别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水采取治理措施。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处理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来处理生活污水,并且结合废弃物资源化的思想进行综合治理。到2002年末,采用以上方式所处理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9.6%。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对入湖河流进行直接净化,比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修建河水蓄积设施等。
在湖水治理方面,日本政府通过污染源对策、流动过程对策和湖内对策对琵琶湖水质进行治理,以达到1965年前期的湖水水质状况。在生态恢复方面,着重于保护湖心水域的生物生存环境、恢复湖边水域生态系统、建设湖边平原(丘陵)地区生态系统、建设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加强湖泊景观建设,以最终恢复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
在立法管理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日本地方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条例,对琵琶湖周围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湖泊与河流的堤防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3期湖沼水质保全计划及琵琶湖未来发展规划。
此外,日本水资源管理部门还通过宣传资料、模型教育、专题讲座等宣传方式,从儿童抓起,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环境生态课程,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湖泊会议,促进湖泊治理工作的进程。
小型城市湖泊多为景观湖泊,起美化城市景观、服务城市旅游的功用,但往往耐污染负荷能力较差。荷兰的费吕沃湖、美国的摩西湖、瑞典的梅拉伦湖、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湖等均属小型城市湖泊。外源污染物控制与引水工程稀释等手段可快速降低湖泊富营养化水平,辅以底泥清淤措施,成为国外治理小型湖泊的有效手段。
20世纪70年代,荷兰在费吕沃湖周边建设了两座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外源磷的输入,但是仅减少外源输入并不能很快使湖泊生态得到恢复;为减少内源磷的释放,在冬季又对湖水进行了引水稀释。美国的摩西湖以及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在实施截污减排和引水稀释工程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的城市公园湖泊和瑞典的楚门湖的处理措施主要为全湖沉积物的疏浚。在城市公园湖泊,将表层被重金属污染的沉积物放在凹陷处,然后覆盖上深层未被污染的沉积物,剩余的沉积物在湖泊的南部构造沙滩以增加湖泊氧气的贮存能力,减少鱼类的频繁死亡。
总之,湖泊水环境治理因湖而异,要结合湖泊自然特征及污染特性采取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作者:吴时强,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