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国新办举行的科技工作者媒体见面会上,5位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自身科研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创新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创新,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的话很有代表性。创新就是要做出一些别人还没做过的事。朱日祥和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创新活动心得。
朱日祥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他认为,从事基础研究,第一位的就是发前人所未发之声。他曾与同行交流心得,“如果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和爱因斯坦写的文章一模一样,我觉得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同样,骆清铭在读博阶段,大胆改变研究方向,把红外技术应用于生物技术研究,从而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世界上绘制出第一套单神经元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结构图谱。
创新需要勇气,勇气来源于自信。5位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都曾遇到重重困难,他们在资料缺乏、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在别人并不看好的质疑声中,敢于迎着困难上,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自己的路,既尊重科学规律,知己知彼,借鉴并尊重前人创造的经验成果,又勇于挑战权威,突破自我,从而赢得创新目标的实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创新成果。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敢为人先和敢于胜利的创新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宏伟事业。“我们赶上了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这是5位科学家的共同心声,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切身感受。党和人民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动营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新时代里,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迎来创新活力的迸发,我国必将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