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这是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

    ——科技工作者与中外记者面对面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01版)

        “我们赶上了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我国科研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科技工作者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撤走了发布席一字条桌,让嘉宾与记者距离更近;新闻发布变成了讲故事、谈谈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5位科学家跟几十家中外媒体的记者面对面,畅谈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初心和决心。

        这5位科学家中,既有从事基础研究的老院士,也有在生产一线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工作者,还有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医生,以及从事生物信息交叉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心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科研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放飞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满怀信心: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放飞科技强国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经费投入每年超过一万亿元,并在科技领域推出了1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使科技人员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科研活动上。

        对此,王秀杰深有感触。她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不仅国家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科研环境明显改善,科研工作者有很好的环境放飞自己的智慧和梦想。”王秀杰说,以中国科学院为例,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就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打破了研究所之间的界限,针对不同科研项目组建团队,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重大创新活动,使不同团队的创新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我们团队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即用计算机来处理生命科学中的大数据,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至今我们已经两次与合作团队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王昭东教授主要从事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先进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的“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到了国内大型钢铁企业30余条生产线,促进了我国钢材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换代,连港珠澳跨海大桥的梁钢也是由他的团队研发。王昭东说:“最近几年,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特别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大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企业逐渐在技术创新中担当“主角”。对这一点,王昭东深有体会:“我们的创新技术应用于钢铁企业,企业有了利润,尝到了甜头,就给我们更多的科研经费。2012年前,我们实验室每年的研究经费是1亿元,现在达到了3亿元,而且其中80%来自于企业,连国外的钢铁厂都主动来找我们合作。”

        王昭东说,今后我们的团队会继续“把论文写在中国钢铁的生产线上”,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基础研究的环境也逐步改善。朱日祥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由他牵头完成的“华北克拉通破坏”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我们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很受鼓舞。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源动力,要想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还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科学人才。”

        “我们高校也在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宽容科研失败,形成良好的、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骆清铭教授说。

    不忘初心:科技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蒋立新医生近20年与英国牛津大学等合作,在国内组织牵头了十余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我国患者的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并改写了数十项国际临床诊疗指南,使更多全球患者受益。

        “作为临床医学研究者,我们深感自豪。因为我们的研究关乎千百万人的生命健康,我们要牢记科研工作的初心是为了让人民更加健康。”蒋立新说,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在心血管、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等疾病领域建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心血管疾病为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全国500多家医院,组成了心血管疾病协同研究网络,“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这样重大的研究工作。作为临床医学研究者,最大的幸福就是围绕老百姓的需要,确立研究主题和开展研究项目,为人类的各种疾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骆清铭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学光子学”创新群体负责人,20多年来一直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光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骆清铭教授团队当年建立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技术(MOST)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此项研究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我们的研究成果原来主要在实验室。在国家加快推动研究成果应用的大背景下,我的团队也走出了学校,在苏州建立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关注脑连接图谱研究和脑疾病防治,培育发展新产业,让更多人受益。”骆清铭说,“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我们要率先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标准化、高分辨来建立世界上最好的脑连接图谱。希望我国的‘脑计划’能早日启动,依靠自主核心技术在脑科学等新技术领域领先世界。”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