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鼠患不除,树无宁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10版)

        【记者来信】

        编辑部:

        记者最近在宁夏南部山区采访退耕还林时多次听到一些“咄咄怪事”。

        “一棵有胳膊粗的树不知为何枯黄了,人们轻轻一提就连根拔起。原来,它已经没有多少根了,大部分树根都被啃光了。”“有的地方刚栽活的树苗,没几天就莫名其妙地看不到了。在附近一挖,在土洞里居然找到许多摆放整齐的树苗,原来它们被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地下抽走了。”

        是谁有这么大的神通?当地人不无忧虑地向记者报上了它的大名:鼢鼠。如果要说出全名,它就是“中华鼢鼠”和“甘肃鼢鼠”。当地人称之为“哈哈”或“瞎瞎”。这两种鼢鼠都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物种,在其他国家很少发现。

        鼠害,是令全世界头疼的灾害。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鼢鼠的危害又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鼠害。鼢鼠,怕光,主要在地下活动,多以树根、草根、农作物根为食,不但对各类林木构成危害,而且对耕地、草原也有很大危害。有资料显示,陕北黄土高原鼠害的发生面积达200万亩,每年损失的牧草有上百万吨,每年因鼠害减产和储存不当而损失的粮食达5000万公斤。宁夏固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鼢鼠十分活跃,所造成的灾害也相当严重。近年来,由于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许多土地不再耕作,也不再深翻,前往劳动、踏查的人大为减少,鼢鼠在那里的生活因此更加“安逸”,加之当地天敌越来越少,鼢鼠“生儿育女”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西吉县林业局负责人向记者报出了一个保守的数字:全县境内,现在至少有上百万只鼢鼠!每一对每年可以繁殖4窝,将两只变成20只。这么多鼢鼠每天要吃喝,得有多少树根、草根、农作物供其啃食啊!

        2017年12月下旬,宁夏彭阳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农牧局专门组织6名技术人员到陕西延安的安塞区、延川县考察,了解、学习当地的鼠害防治技术。在新栽树苗根部加装铁丝网套,就是其中一种防范技术。在新栽树苗的根部套上网孔在1.5厘米以下的铁丝网,然后与树根包土一起下埋。这个密度足以阻挡鼢鼠的尖牙利齿,预防效果可以达到98%,有效期也可以达到8年。等到8年以后,树长得又粗又壮了,鼢鼠也就不能奈何它了。彭阳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局长韩志琦告诉记者,每个防鼠隔离网成本是1.5元,如果普遍使用就是一大笔开支。目前,全县制作了五六十万个这样的网套,在新栽的树苗中普遍采用了这项技术。虽然这需要大量经费,也会增加植树成本和额外劳动,但为了确保树木成活,也就在所不惜了。

        防治鼢鼠确实有很大难度。早在2004年,西吉县灭鼠采取的是“人海战术”,打的是“人民战争”,布下的也是天罗地网,全县临时组建了151支专业灭鼠队,有3万人加入其中。虽然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灭鼠25万只的“辉煌战果”,但那仅是全县的四分之一,大量鼢鼠最后又逃过一劫,继续“潜伏”下来,而灭鼠经费却在此时用完了。“见机行事”的鼢鼠,又开始培养“接班人”。

        有关人员呼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清鼠害的危害性,高度重视鼢鼠的防治工作,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将鼢鼠的密度降下来,将鼠害灾情减下来。各地应该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简易的原则,综合利用化学、物理、农业手段,捕杀、诱杀、设套、趋避、设防,十八般武器一起上,尽快将鼠害控制在“有鼠不成灾”的程度,确保生态安全。鼠患不除,树无宁日。

        本报特派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