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3,2,1,点火!”欢呼声与火箭惊天动地的呼啸声共起。
每一次出征,这样的场景都深深印刻在全体航天员的心头。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不管夏昼还是冬夜,中华儿女都在翘首以盼航天英雄飞天的历史一刻,期待他们凯旋。
20年的砥砺奋进,只为一次次成功的腾飞。航天员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把荣誉当作继续前行的动力,接续筑梦、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2003年10月16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外表被大气层摩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面对镜头,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驾乘东方6号宇宙飞船升空,成为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员。49年后同一天的18时37分,刘洋随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在太空留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的身影,使中华民族“嫦娥飞天”传说成为现实。当她返回地面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他们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都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年来,航天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赢得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和掌声,但这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始终不变,这是一名革命军人对祖国的挚爱,是一个英雄群体对待荣誉的清醒。
航天员们深知,远征九天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他们背后站立着一个强大的祖国,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
这份清醒,正如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所说:“‘特殊队伍里没有特殊的人’是我们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原则。”他和战友们每次任务凯旋,最先做的就是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继续准备飞天的工作。
宇宙无限,征程万里,航天员们的初心始终如磐,他们还将一份份来自党和人民的关怀珍藏,时刻激励着自己奋勇向前。
杨利伟珍藏着这样一份回忆。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聚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许久,哽咽地说:“在海外华人心中,飞船飞天了,祖国一定强大了。我们突然感觉自己的腰杆挺硬了。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洋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2012年10月,她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一位退休教授挤过人群与她合了个影。次年5月,当她再次来到这所大学,与附属中学师生座谈时,一个小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照片背后写着:向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陈冬珍藏着这样一份热情。2017年“七一”前夕,他和战友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每到一处,群众挥舞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迎接他们的“民族飞天英雄”。“太空养蚕”实验设计者之一、香港中学生王嘉宝为航天员的到来备受鼓舞,她期望着将来能为国家航天事业作贡献。
从神舟七号4107分钟的飞行,到神舟九号16766分钟的宇宙遨游,很多人以为景海鹏不会飞第三次。然而知天命之年的景海鹏更知使命,“飞!只要祖国需要,一定要飞!”2016年11月18日,景海鹏结束自己的第三次太空飞行胜利归来。
把自己奉献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事业是航天员永恒不变的初心。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面对人民群众给予的莫大支持,航天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
2011年10月,景海鹏回家乡中学——自己的母校作报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坐在露天操场上,报告席却设在搭着凉棚的主席台上,他坚决地说:“我是来向各位老师、校友作报告的,应该站着向大家汇报。”这场报告,景海鹏站在操场上整整讲了4个半小时。
20年来,航天员们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他们说,“传播飞天梦、传递正能量,这是飞天任务的继续”。
(本报记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