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建立科学统一规范的高校学分绩点评价体系

    作者:吕晓芹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0日 06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

        统一、规范的学分绩点制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其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处于初期阶段,各高校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绩点转换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

        在现有境况下,要推动学分绩点制发展,实现学分绩点制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必须建立科学、统一、规范,且能够相互融通的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境况,从教育观念、体制机制、信息发展、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推动。

        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历经从精英、大众到普及三个阶段,主流的教育形式是整齐划一,如高校按已有专业招生,学生在固定场所学习选定的课程,以百分制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这些规范严谨的教育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大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非常大的贡献。不过,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成才,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分绩点制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体系,其特点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弹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选择合适的课程,可对学生分类因材施教,给他们更大的成长发展空间。学分绩点制要得到广泛实施,需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都需要转变人才评价观念: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分绩点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学分绩点制的应用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才的一块重要撬板,需在各高校已有的学分绩点制管理办法基础上,建立科学、统一、规范的绩点转换模型和考核标准,从而实现其推动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以学分绩点制为切入点推动高等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只有从关注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建设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才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分绩点制需要各高校管理体制融通

        科学、统一、规范的学分绩点制推行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完善驱动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来完成。

        高等教育驱动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支撑点,其驱动力来源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主要是国际、国内教育环境、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内部主要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不断发展的需求。外部协同驱动机制有利于确保各高校形成统一共识,最终建立起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各高校也在积极改革人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学分绩点制管理制度,但不同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相互融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研究,形成科学、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为高校学分绩点制具体实施提供指导和参考作用;内部协同驱动机制,有利于高校理顺运营机制与体制,改革优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在课程资源、教师数量、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为学分绩点制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确保学分绩点制的可持续发展,使高校的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实现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加快学分绩点制度科学发展

        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是改变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分绩点制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

        目前,各高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慕课、微课等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内也普遍设有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但这些部门更多是服务或辅助性部门,并没有成为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主导部门,尤其是在以信息化管理代替繁杂的人工管理方面,并没有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学分绩点制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在高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分绩点制为原本已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相关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完成现有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外,还需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转换成绩点,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且经过较多工作量所计算出的绩点,由于不能和其他高校融通,更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往往只限于在少数学生出国时使用,用途太窄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容易缺乏动力。

        因此,学分绩点制的发展,除了建立科学、统一的绩点转换模型外,还必须将学分绩点制与教育技术发展相结合,开发相关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从技术上将繁杂的管理过程简化,解放人力工作的强度。借助学分绩点制在我国大力发展的契机,我国高校可尽快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学分绩点制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本身与社会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学分绩点制作为产生于西方高校的人才质量评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西方的教育文化,适应的是西方的社会发展理念,要利用其在中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只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学分绩点制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不忘初心,植根于国内教育文化的土壤,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观念,如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注重“有教无类”,人人可教、人人可学,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现代的“有教无类”,应体现在高校之间打破校际藩篱,加强校校合作,除为每个想学、乐学、爱学的学生创造能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外,还需给每个学生的所学设定一个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从而推动人类面向知识共享的开放型未来教育生态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需要不断革新,学分绩点制的发展亦是如此,应在充分吸取西方一流高校学分绩点制成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统一的学分绩点制发展模式,建立可操作的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所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

        (作者:吕晓芹,系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实证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