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极地旅游

    “可持续”比“高端”更有意义

    作者:兰存子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0日 09版)

        近年来,豪华邮轮造访南、北两极成为热门航线。图为来自法国的庞洛邮轮到访南极。林逸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极风铃草 陈晓东摄/光明图片

        北极熊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地球南北两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罕见的动植物和瑰丽的极地风光,让人无限神往。对于一些人来说,到地球最边远的地方去看一看极具诱惑力而且现实可行。于是,去南极与企鹅拍照、到北极与北极熊共舞,就成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梦想。如今,这种非同寻常的旅游体验已经流行开来,并被称为“高端旅游”。

    丰富多彩的极地旅游资源

        作为至今地球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主权国家且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地方,南极不设边卡,无需签证,在众多国际法规的约束下成为世界最大的全方位开放自由港。到南极旅游,第一眼看到的是气势磅礴、苍茫无边的冰雪。南极的冰川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所包含的淡水量占全球淡水资源的70%以上。到了南极,自然要和这里的永久居民——企鹅打个照面。它们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看到人类会主动跑过来点头哈腰、憨态可掬。在南极还能观赏到海豹、信天翁等野生动物,运气好的话甚至能碰上驯鹿。

        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南极旅游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固定景点参观和考察站游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雪地野营、冰海漂流、追逐鲸鱼、直升机历险等刺激的行程体验和极限挑战项目。

        与南极不同,北极地区的陆地、岛屿及其近岸海域分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很多地方有原住民居住。到北极旅游,可以通过入住当地小镇、与当地居民交流感受极地生活,了解神秘的纽因特人在极寒环境下如何生存以及因此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此外,欣赏颜色璀璨的北极光、高山白雪映衬的苔原、盘绕在山峰间的乳白冰流、蔚蓝海湾中的冰架等壮丽自然景观,追寻北极熊、白鲸的踪迹,体验极地沙漠徒步、狗拉雪橇、湖上捕鱼、极光狩猎等特色活动,对于前往北极旅游的人都充满无穷魅力。

    极地旅游机遇背后有挑战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全世界赴南极游客总数为44367人,其中中国游客数量占全部赴南极游客的12%,仅次于美国的33%,位居第二位。北极旅游虽然没有类似组织的统计数字,但成长态势与南极相吻合。极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居住在极地的土著人乃至全世界都意味着机会,也构成了挑战。

        随着航道的发展,北极旅游不断升温,游览船只呈增长趋势,船舶载客量不断提高,旅游景点持续扩大,不同季节旅游项目得以拓展……这些都使极地附近的国家深受鼓舞,把极地旅游看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拿大、挪威、冰岛、俄罗斯等国争相设立独具特色的北极旅游路线,推动北极生态旅游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北极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却滞后了许多,基础设施、游客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显露。如何避免触礁、着火、推进器失效、沉船、燃油泄漏等海上事故,提供有效的船舶救助应急反应,对相关国际组织和环北极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

        南极旅游业的发展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一方面是近乎苛刻的环保、安全规范;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提供和平利用南极的新方式,打破南极仅对政府和科考专业人员开放的格局,让公众也有参与机会。目前,南极旅游业为多国经营者合作开展,除肩负休闲、审美、交流、经济发展等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甚至潜藏政治意义。

        当前南极治理模式虽然获得一些认可,但也面临新的考验。随着世界各国在南极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南极保护与利用的深层矛盾进一步突显;同时,对旅游资源的竞争也成为各国提升南极事务影响力的因素。

        单从环保角度而言,旅游开发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油泄漏和污染物排放、旅游者产生的废物垃圾以及密集人流对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干扰,都会给极地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和潜在影响。因此,对于相关国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来说,提倡、促进和开展安全环保的极地旅游,既是要求,也是挑战。

    极地活动亟须规范管理

        鉴于极地环境的特殊性和国际社会对极地旅游的关注,极地旅游活动中的人员安全和环保要求将会更加务实和具体,制订和实施可持续的旅游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自1991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成立以来,逐步形成《南极旅游从业者活动指南》《南极游客活动指南》等行业标准,为游客及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环保、安全的南极旅游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该协会每年向《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提交年度报告和旅游活动概览,包括控制和规范游客在南极的登陆和观光活动、关注船员和工作人员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处置和紧急撤离计划等。协会还推出“南极探访须知”,要求每个在南极地区活动的团体和个人必须保持好南极的原始风貌,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目前,IAATO拥有100多家获得南极旅游经营资格的会员机构。

        IAATO多数成员单位的旅游业经营范围除了南、北极,还包括其他环境敏感地区,如热带雨林、美国大峡谷、非洲草原等。它们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安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将促进包括极地地区在内的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017年1月1日,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国际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正式生效实施。该规则涵盖了极地区域船舶航行的方方面面,包括船舶的设计、建造和设备要求,船员的资格和培训,营运中的通信和航海安全,消防、救生设施和搜救能力,船舶污水、生活垃圾和有害有毒物质的处理等,对极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国极地旅游健康起步

        作为和平利用极地资源的一种方式,极地旅游强调人类共有极地资源的权利。面对国际极地旅游日臻完善和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我国应把握时机,积极推动极地旅游业的健康起步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在国家层面,应将南、北极列在中国旅游目的地管理制度中,制定赴极地旅游的基本政策和法规,让政府管理有法可依、企业发展有章可循。尤其是前往南极旅游,因其没有主权归属,必须取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特殊支持和服务。

        在企业层面,应学习IAATO的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真正的高端旅游不能只体现在稀有和价格上,更应体现在游客素质和产品内涵上。因此,企业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类型的极地旅游讲座,分享信息资源,传递环保理念,确保游客了解条约体系的相关规定,了解极地环境的脆弱性、敏感性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据悉,我国已有户外运动旅游企业通过IAATO的资格认证,这为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极地旅游开了个好头。

        在游客层面,要倡导文明的旅游行为。除了遵守极地旅游的相关规定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和环保意识——毕竟,支付能力只是识别高端游客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唯一特征。面对苍茫冰原、广阔海洋、浩瀚星辰以及可爱的北极熊、企鹅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表现出起码的敬畏和谦卑吗?如果每一个去极地旅游的人都能将这种心灵触动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极地的环境保护当中去,那么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要远比极地旅游本身更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兰存子,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