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但是关于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什么样的发展是好的发展,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它是唯物史观的鲜明表达,是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哲学内涵。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由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发展目的是发展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毛泽东所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目的与主体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怎么理解历史主体,就会怎么确认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活动的规律。这里的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不仅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承认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就是承认人民是目的本身,一切要为了人民;承认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活动,也就是承认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利益的实现规律,一切要谋求人民利益的实现。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统一的。
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发展的目的从物到人的转变。虽然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哲学家用人取代上帝,成为主体,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特别是康德用日耳曼人特有的思辨提出“人是目的”。但在资本主义实际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普遍的物化逻辑取代人本立场占据着统治地位,导致物化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异化,资本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力商品,人的独立性建立在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与此同时,旧的发展观,将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在我们实践中的某一阶段曾经占据着重要地位。发展为了人民,不仅破除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而且有着强烈现实的针对性。它不是简单地回到人是目的,如果说康德“人是目的”针对的是神学世界观,我们强调人民是目的,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和旧发展观中的GDP崇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发展为了人民强调以人为目的,但是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资本主义语境中的原子式的、抽象的个人,那种孤立的猎人和渔夫,那种18世纪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人民既是一个整体,又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同时包含着具体的个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一特定时期,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只能是少数人先富裕起来。但是,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全体人民,为了人民的不同社会群体,为了每一个具体的人。
发展为了人民,根本上讲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所谓美好生活,无疑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价值概念。美好生活首先意味着内容完整性。它不仅包括好的物质生活,还包括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好的生态环境,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次,美好生活意味着内涵的开放性。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而这些需要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在实践中无限开放的状态,它的规律就是进步,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昨天的理想,也是明天发展的起点。最后,美好生活还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如同亚里士多德将美好的生活理解为幸福即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将幸福理解为人使自己天赋的各种潜能和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马克思则根本上将美好生活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人由此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从这种自由中获得最大幸福。
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因此也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任何时代的历史活动都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发展依靠人民的实践。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也是色彩斑斓的。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并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民的实践活动之中。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活动也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正是实践的本质内容和内在矛盾运动使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使人的发展不仅得以可能,而且成为具体的现实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肯定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因此,无论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正是人民广泛而生动的实践。
发展依靠人民的创新精神。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人类社会,这一过程就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的创新过程。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创新,也需要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活动首先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则深深根植于人民活泼的生活实践之中。
发展依靠人民的创造力。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深入,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创造力。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同样深深蕴涵在人民之中,蕴涵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之中。人民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人民的思想情感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但也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人民的知识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人民的创造力也是最持久最伟大的。纵观历史,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思想文化的进步,都是人民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每一个个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正义观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义的基本含义是“给每个人以其应得”。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发展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也就决定了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民共享与全面共享的统一。如前所述,人民是一个整体,又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同时包含着具体的个体。人民共享也即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应得,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发展成果,并不只是表现为单一或者某个方面、某个领域,而是全面的,共享发展成果也即全面共享,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差异共享与同质共享的统一。共享发展成果并不是绝对均等化共享,而是差异性共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享,是以劳动为尺度按劳分配基础上的共享,由于人们之间差别的绝对存在,这种共享必然是有多有少,有先有后的共享,是反对平均主义的共享。平均主义割裂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创造统一关系,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共享发展成果又反对差异的无限扩大,强调要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即每个人都能充分实现自己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活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个性等诸方面全面、和谐、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而实现同质性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分配正义与制度正义的统一。无论是全民共享还是全面共享,差异共享还是同质共享,它所表达的价值分配,实际体现的是一种分配正义。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同时制度也是正义的根本保障。分配正义正是通过制度来实施的。无疑,它首先依赖于我们建立正义的分配制度。然而,分配正义又不仅仅取决于分配制度性质,而是依赖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分配正义,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协调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关系,实现秩序和动力的平衡。其次更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实现共享发展中的根本保障作用;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益。同时,还要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制度安排,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为了人民,揭示了发展的出发点;依靠人民,揭示了发展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揭示了发展的归属。发展为了人民,使得发展依靠人民有了充分理由;发展依靠人民,也就决定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进一步落实了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立场,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义观,并作为一个主线,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
(作者:吴向东,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