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4日 星期日

    厦门翔安:

    村美民富风尚新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4日 03版)

        走进厦门翔安锄山村,村口到村中溪道路两侧栽种着100棵香樟树、50棵红花三角梅、8棵非洲茉莉花、3000株黄蝉,让人“眼花缭乱”。每天傍晚,总会有数十名呼吸了一整天清新空气自驾游的客人,提着从农户那里买来的菊花茶等农产品,恋恋不舍地离开海拔500多米的内厝镇锄山村。晚霞,映红了其身后一群农民的笑脸。

        锄山村是厦门翔安区有名的偏远村。近年来,该村发挥村庄地势高、水质优、污染少的优势,打造文创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生态、生活、生计“三生一体”有机融合,走上富裕之路。

        长期以来,厦门翔安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农村发展新思路,使广大农村处处呈现出“村美民富风尚新”的动人景象。

    生态成为农村底色

        许厝、霞美、莲前、前垵、后田……潺潺九溪旁,一条长达10公里的景观带,让一个个隐匿于山林的文明生态村紧紧地串联在一起。

        翔安在做“三农”工作时,始终深信一点:乡村最重要的底色,还是在于它的“生态”。以生态、整洁、宜居为目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各项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持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翔安不遗余力。一个又一个天蓝、地绿、水净、民富的生态新农村,在这片土地上竞相崛起。

        走进马塘,沿着浓荫摇曳的村中道路漫步,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别墅,别有一番韵致。30年前,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钱不借马塘人,有女不嫁马塘郎。”如今,马塘村不仅百姓富起来了,连绿化率也达到了63%。这里依托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0吨的银鹭污水处理厂,将工业园区的工业污水和马塘村的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并将回收的中水用于园林绿化、道路冲洗、景观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而处理后的水回送到马塘后山更是形成穿村而流的水系景观。生态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使马塘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乡村,到首批“全国文明村”,到如今的“厦门第一村”。

        “美丽”是云头村的一张名片。云头村启动宜居新村建设,对村道、景观、绿化、外立面等进行提升改造。全村在房前屋后整理出了5400平方米的杂地、空地,原来脏乱不堪的地方,都通过种树绿化,改造成乡村的温馨一景。云头村八成以上的房前屋后完成了绿化美化,村民还认养了绿树。如今,冬日的阳光,洒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的村庄里,在清澈的溪流中泛出美丽的亮光。成片的菜地,郁郁葱葱的山林,依旧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建筑,让不少从远方赶来的客人感到家的温馨。

    文创融入农业发展

        一斤姜批发一块多,通过文创的包装就可以变身成十块钱的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农民的收益大幅度提升。农业走向精致化,通过文创的“加工”,把农产品变成一个较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是锄山村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澳头,记者更是看到文创落户农村带来的喜人景象。澳头曾经是一个荒落的小港渔村。当地依托社区本土古厝民宅,多方筹措各类社会资金及民间捐款,建成了澳头文化大院,“三笔文化馆”、文创基地等。目前旧雨今来轩画廊、传世艺宫等一批文创产业已强势入驻,一大批国内艺术名家也入驻澳头创作。打造文创渔村,让小小渔村变成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不久前,澳头还与中国美院达成协议,全力打造海丝文化艺术区。

        “跳出传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翔安区不断开拓农村发展新思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每个季节漫山遍野的花,总能把大量的人流从厦门岛内外吸引到香山来,而其中不少人则被初具规模的“香山乡苑”所吸引。几个月前,这一翔安区与象屿集团合作开发的旅游项目,目的正是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

        以产业为引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也一直都是翔安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2016年,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增幅位列厦门各区第一;而在2017年,这一经济数据比增8.1%,在厦门市排名第二。

    艺术丰富群众生活

        农民版的“千手观音”、小女孩的“小苹果舞蹈”、农民版的拉丁舞、乡土特色的印度舞……这些翔安乡亲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在马巷镇文化活动中心上演,引来上千名观众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

        在鼓足农民钱袋子的同时,翔安区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让群众精神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走上文化自信之路。

        在马巷镇,舫山书院的每次开课总是座无虚席;在茂林联侨书院,居民常常在自助电子图书借阅机前,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心仪的电子书“借”到手机上……遍地开花的翔安社区书院已然成为居民的第二课堂。“爱读书”的翔安群众,正在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

        民间舞、健身操、吉他、声乐、书法、瑜伽、摄影……只要有颗跟艺术贴近的心,翔安群众就能在翔安区文化馆里免费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这话来形容翔安的艺术成果最合适不过了。新圩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和孩子竖笛、大嶝百人腰鼓、新店镇农民画、马巷镇南音、内厝镇莲塘宋江阵……翔安为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让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