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永远的向阳花

    作者:郭鹏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2日 15版)

        姥姥离开我20多年了。

        最后一次见姥姥是1994年的10月。当时到北京读大学才一个月,得知姥姥癌症已进入晚期,我焦急地请假一周赶回家探望。意想不到的是,我见到的姥姥面带微笑,之前听说的病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幸福而兴奋,我也硬是把眼泪憋进了肚子里。

        一周时间,姥姥和我天南地北地聊,回忆我小时候怎么调皮,怎么气她,有时候怎么懂事,哄她开心,还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那些日子里,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姥姥乐观豁达的笑容和话语:“人都得走,活得太长也受不了,我们不老你们怎么长大?我想得很开,这一辈子早年受不少苦,但孩子们孝顺,现在生活多好啊,很满足,很好。”她还说,等我回了学校,她就不在医院里受罪了,要回到农村家里,和我姥爷一起,叶落归根,心也就踏实了。

        最后分别的时刻,姥姥还在安慰我:“没事,大鹏,我身体感觉好多了,过一段学习不忙了你回来,我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鸡蛋面疙瘩!”

        一个多月后,姥姥去世了,当时的告别成为了永别。

        在我印象里,姥姥的一生像一株向阳花,给予他人的,永远都是温暖和希望。

        姥姥从小聪明善良,八九岁就开始伺候老人,30多岁时姥爷去世,她一个人照顾舅舅和妈妈,凭着一股坚忍豁达的劲儿,撑过困苦的年代,后来又靠种地纺棉花、养鸡卖鸡蛋供妈妈读完大学。

        我出生后,姥姥更是辛苦,父母忙于工作,全家的吃穿料理全靠姥姥一人忙活,70多岁了依然起早贪黑,从不知疲倦。当时家庭收入十分拮据,姥姥却从未让家人受冻挨饿,破旧的小屋里窗明几净,充满温馨,这都是姥姥的功劳。别人家主食都是在外面买,姥姥则自己动手蒸馒头擀面条,说每个馍每斤面条都能节约好几分钱。改善生活买点肉,姥姥也要先炼出大油平时炒菜,剩下的炖成大锅菜,多吃几天。全家人的衣服除了爸爸妈妈上班必须体面一些,我和姐姐的都要买大一点的,多穿一年,她自己则从不添置新衣服,说“老了,旧衣服缝缝补补就行了”。然而,苦难让她更知人情冷暖,邻居朋友的事情能帮的就帮,还尽量让别人接受得自然。

        记得有一家邻居孩子多,只有父亲工作,口粮不够吃。姥姥时不时让我们将刚做好的饭菜端过去,说是吃不完剩下的,还把我们姐弟的新衣服送给他们,说是小了,穿不下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是烧煤球取暖做饭,煤火炉烧起来很难,姥姥主动对左邻右舍说,大家都上班,谁回家看火灭了就来拿烧红的煤球。替别人着想已经成了姥姥的习惯。

        姥姥的言行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妈妈上大学时,放寒假总是把师范院校发放的过年费拿出来,让更贫困的同学返乡,自己却留守在学校给大家清洗被褥;我们姊妹长大参加工作,姥姥常提醒我们在外要多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所有人都要客气谦虚,吃亏是福。

        姥姥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对外孙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那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别人带去幸福,哪怕自己受点委屈。

        20多年过去了,姥姥依然像一朵向阳花,在我内心深处灿然绽放,时刻温暖着我。

        (作者:郭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