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十九大·文化篇】
由于写报告文学,我到基层跑得比较多。去年和今年,我跑了全国60多个县100多个村庄,关注农村改革,关注农村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农村中出现的许多新事物,是我平日写作构思中所想象不到的。这些新事物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我再次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文学事业,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那些激动人心的创造,才能获得生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作为文艺战线的一员,我很受鼓舞。
我在新疆、内蒙古、海南等许多省份,都看到乡村干部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建立的脱贫档案。这些档案里记有贫困户家庭人口、牲口数量、年收入和平均收入、孩子入学辍学的情况,以及扶贫方案、实现方法和目标,等等。仅仅翻阅这些档案册,我就深受震撼。
当我再走下去,看到干部们为实现这些脱贫方案所开展的工作时,我切实感到了我们写不完的新事物。比如,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我看到许多个乡村建的养牛场,致力于改良牛的品种,由养牛场来解决农牧民个人难以解决的改良品种的问题。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那里的维吾尔族群众有养鸽子的传统,村里办起种鸽场,培育了大量的良种鸽子,等鸽子长得比较大了再安排到贫困户去家养,然后村里的专业队去收鸽子蛋,集中推向市场。尼勒克县的许多村干部,还担当着把贫困户庭院里种的蔬菜瓜果运送到市场去卖的任务,把出售的收入如数交给贫困户。
我看到了,为了落实精准扶贫,为了保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各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正在进行着怎样的伟大工作。我在这里看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感到这里面也有我们作家的一份责任。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去把他们的奋斗精神,真实、及时、准确地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应该做的。
(本报记者 饶翔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