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厦门理工学院:

    产教深度融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06版)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厦门理工学院好消息连连:先是学院3名女生开展的一项关于小区物业的研究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紧接着是该校学生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是厦门理工学院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成果体现。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不断加快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步伐,从学生、老师、企业身上着手,统筹下活一盘棋,让产教深度融合,让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向高水平。

    为企业“试水”成立先导基金

        不久前,学院教师王刚的团队申请到学校100万元先导资金。这就意味着他的团队可以先用学校给的这笔经费开发他们认为有前景的项目,再由企业买单。

        企业需要高校人才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但是企业在没有看见产品成效的前提下不愿意“预先付款”。厦门理工学院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于2016年设立了“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制度。

        由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生产难点,厦门理工学院的老师组成科研小组去“揭榜”,“揭榜”成功即可获得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的支持。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说:“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是什么,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一套产品。”

        2016年,第一期先导资金共征集来自麦克奥迪等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67项,最终选了6个项目,学校投入168万元。学校还投入736万元,扶持学校的科研团队。

    把老师“请”出校园

        这些年,厦门理工学院为鼓励老师“走”出学校,增强他们服务地方的主动性,特地成立了“产学融合发展处”。这个产融处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把老师从实验室里“请”出来,带他们到企业去,让彼此能够深度融合。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两个服务社会的研究中心,为老师们“施展拳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中一个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军明“领衔”。2016年,何军明带领的这个中心获得政府多个部门的资金资助,发布了4期共12篇的智库报告。

        不久前,学校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的负责人主动提出要对接服务位于厦门偏远山区的莲花镇,带动这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如今,承载着美好愿景的田园生态农业综合体创意项目正在开花结果。

    是学生也是员工

        在宸鸿祥达工厂的车间里,有这样一个身影,忙碌而耐心地负责着无尘室温湿度的监控、落尘量的检测、生产药液浓度的检测等。他既是宸鸿科技集团的品质工程师,也是厦门理工学院材料专业的学生,他叫朱晓垟。

        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学习期间还可获得企业相应薪资报酬,这是厦门理工学院携手全球触控科技巨头宸鸿科技集团探索人才培养的“双元制”结出的“果”。2016年,由来自6个专业的27名学生组成的首届厦门理工“宸鸿新干班”正式开班。

        黄如欣说,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职业教育相当于“分段式”的,一般是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甚至半年,才到企业去。某种意义上,“双元制”是渗透式的培养,即从你入学的那天,企业就参与进来了,你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也在企业积累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文化和高新技术的生长环境及设备。

        外国语学院学生陈贞说:“我们是以学生身份适应企业工作的,可以比一般入职员工对公司的运作等方面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