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大山深处点亮希望明灯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脱贫攻坚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梁泽义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10版)

        地处“黄金水道”郁江岸边的光伏发电村——棉宠村。施小红摄/光明图片

        桂平市产业扶贫项目——荔枝高枝嫁接改良后喜获丰收。施小红摄/光明图片

        桂平石斛种植基地。张庆杰摄/光明图片

        服装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施小红摄/光明图片

        夜幕刚刚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马皮乡西河村,很快被村道两旁成排的路灯点亮了。

        “我在这里生活50多年,晚上走路终于不用手电筒了。”在刚入住的安居新房里,村民杨显生细数着村里的变化:屯屯通了水泥路,告别了以往下雨天出门一身泥;水渠修整一新,停了10多年的电灌站更新了设备;新建了两个灯光球场,寂静的乡村热闹起来……

        “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个家庭都在变化。”村民李长英感慨地说,家家户户都在努力发展产业,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带着儿孙搞起特色种植。

        西河村是广西“十三五”扶贫开发贫困村,全村5200人。过去因发展无“路”,有1300多名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201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西河村摘掉了“贫困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西河村的变迁,是桂平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市通过整合资金、扶持产业、民生保障等扶贫‘组合拳’,实现36个贫困村摘帽、4.2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贵港市委副书记、桂平市委书记钟畅姿说,2017年,力争实现1.9万余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村摘帽。

        开辟脱贫之“路”,首先从脚下的路开始。

        “路不通,发展谈何容易。”江口镇龙富村下寨屯村民阮展森,靠种植淮山、葛薯等农作物为生,每次用摩托车运淮山到圩镇出售,道路颠簸导致淮山损坏,卖不出好价钱。通屯路硬化后,淮山卖价高了不少,发展门路也多了。

        站在宽敞的水泥路上,新其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基说:“孩子们下雨去学校,再也不会泥一脚、水一脚了。”去年,江口镇整合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大会战,修建硬化村屯道路80多公里。道路硬化后,变化接踵而至: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砂糖橘基地、大青枣基地相继落地,各家村民的车辆也越来越多。

        为解决农村行路难,桂平市优先安排36个贫困村居住20户以上自然屯通水泥路,并整合资金推进村屯道路、桥梁建设,投资4.44亿元建设1581个项目1457公里。两年新建的屯级水泥路总里程数比前10年修建的总和还多。

        除贫困村屯道路建设外,桂平还在贫困村村屯绿化、农田水利和饮水设施项目、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网络宽带等方面加大投入,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路修通了,思想也打通了。“以往固守‘一亩三分地’,如今轻松做‘股民’。”经过一夜思想斗争,大湾镇双岭村贫困户将3亩地租给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又申请小额扶贫贷款“参股”,平时在合作社务工,今年收入4万多元。

        双岭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民种植100多亩百香果,基地提供市场信息,指导标准化种植。入社的91户农户中有34户贫困户,除分别得到4000元分红外,还有30人在基地务工,每天每人收入100元左右。

        在桂平,“入股”成为众多贫困户脱贫的“必选项”。木根镇德华村贫困户黄炽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缺乏经济来源,生活一度窘困,几乎看不到希望。在政府引导下,他拿出打工赚来的2000元入股村里的黑山羊养殖项目。除了年终分红,他还种草卖给合作社喂羊,合作社免费提供草种并保价收购。像黄炽旺一样,村里入股的贫困户还有34户。

        “我们统筹整合资金4300万元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富硒优质稻、特色水果、生猪、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以及林下经济、中药材、茶叶、水产、草食动物等种养增收产业,为农户脱贫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桂平市市长陈锦秀说。

        光伏发电是桂平市的特色扶贫产业。该市因地制宜创新光伏发电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户“点亮”新的增收之“光”:市财政出资在151个贫困村建设5.5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目前已有112个贫困村实现并网发电。同时,实施2万亩“光伏+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一期已投入使用;示范园建成后,每年可带动经济效益3亿元,带动1000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和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并通过流转土地6000亩获得资产性收益。

        行走在桂平市的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和扶贫项目施工现场,处处可见满怀希望的群众正奔忙着、拼搏着。而这背后,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执灯者”——帮扶党员干部。一个个基层党组织,一名名党员干部,犹如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引领贫困群众走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桂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甘德权说,桂平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班子队伍,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桂平市乡镇换届,提拔重用一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普遍思想开放,年富力强;村级“两委”换届,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打造一支强力“领头雁”队伍。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桂平市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实现151个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

        过硬的扶贫队伍,提升了脱贫攻坚“战斗力”。在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后,桂平市2017年脱贫攻坚收官在望。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梁泽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