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3日 星期日

    《丝路山水地图》入藏故宫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3日 04版)

        《丝路山水地图》上的嘉峪关。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丝路山水地图》,一幅长期被认为是清代山水画的手卷,历经磨难,日前终于入藏故宫博物院。

        做此义举的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他重金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得此图,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丝路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记者在故宫文物医院看到了这幅展开的地图。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中间不乏哈密、吐鲁番等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不过,虽然地名都是汉字,但显然大多数不是汉语,比如“秃兀儿把力”“羊黑”“他失虎都”。研究人员说,这些是蒙古语、回鹘语、波斯语、阿拉伯语。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对这幅地图颇有研究。他介绍,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他说。

        这幅图原来叫《蒙古山水地图》。林梅村解释,此名源于画背面“尚友堂”的标签。所谓蒙古,是指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大约20世纪30年代,日本京都著名收藏家藤井有邻在北京琉璃厂“尚友堂”书肆买到这幅古地图,一直将之当作清代山水画收藏在自己的博物馆中。2002年,北京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出巨资购回,后由私人收藏家收购。

        林梅村说:“从明刻本看,《蒙古山水地图》显然被人剪裁为两半,如今我们只见到原图的四分之三,另外四分之一下落不明。也就是说,这幅西域地理地图,原长40米,现在看到的只剩30米。撕毁古画的愚蠢行为,是古董商的惯用手法,以便一幅画卖两幅画的钱。”

        从2004年就开始研究这幅地图的林梅村认为,这幅山水地图,受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影响,以表现青绿山水、高大山川为主。他推断,这幅地图的绘制者当是明代中期的吴门画师。

        今年5月,当获悉私人藏家欲出售此图时,他写信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幅明代皇家地图发现以前,国际学术界一直以为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给中国人的福音。殊不知,早在明代中期,中国皇宫内就有嘉峪关至伊斯坦布尔城的丝绸之路地图了,而且图文并茂,对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风土人情加以说明。”信中说,“对于丝绸之路考古来说,此图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丝绸之路沿线古城废墟大多没有名称,而此图提供了明代中期名称。古往今来,受自然环境限制,丝绸之路具体走向变化不大。在此图基础上,完全可以追溯汉唐时代或更早时期丝绸之路走向,堪称新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9月,故宫博物院组织古书画、历史、考古、东西方交流等不同领域专家,先后独立进行鉴定,大家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阐释。许荣茂得知此事,慷慨解囊,全力相助,成全盛事。

        单霁翔表示,对《丝路山水地图》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古学、地理学和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考证,必将极大提升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水准。在我国大力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该地图又具有重大的时代和政治意义。他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丝路山水地图》正是一把珍贵的钥匙,它将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为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参考与借鉴。”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