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坛】
21世纪的语言学和20世纪后半叶的语言学的主要差别在于21世纪的语言学越来越重视科学方法,以经验主义思想为依据,提倡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范式,并以语言功能为出发点进行解释。
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实事求是的归纳法,即尊重个体语言事实,以个体语言实际呈现的形式来描写该语言。
西方20世纪后半叶的语言学研究通常忽视语言的多样性,认为每种语言基本上都跟英语差不多,因此,理所当然地把英语的各种语法范畴简单地套用在所描写的其他语言上。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内语言学研究也有类似情况:有部分研究受其影响,把英语或汉语普通话的语法规则套用在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与研究中。
进入21世纪,语言学研究者已经逐步认识到,每一种语言都是母语者特有的思维方式(认知范畴)和世界观的反映,它们不仅独一无二,也具备各自的研究价值。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在进行个体语言研究时,必须以自然语料为依据,从中归纳出来所呈现的现象,并不能依靠翻译方法或说话者的想象力来描写一个语言。
所谓经验主义思想(经验论;empiricism),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研究态度或工作作风。经验主义思想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凭借客观证据来归纳所呈现的现象。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的唯理主义(唯理论;rationalism),后者主张以思考和演绎推论来得出结论。
从古希腊到现在,这两种思想一直相互争势,有时候前者比较得势,有时候后者比较得势。在语言学界,20世纪后半叶是唯理论比较盛行的时期;但随着21世纪研究者对科学方法的重视,经验主义在各个研究领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界也不例外。
当语言学家尝试用经验主义的方法研究语言后,就发现以前基于演绎推论的研究结果往往并不可靠,不仅缺乏实证基础,也没有多少应用价值。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不同语种之间是决然不同的。比如,很多学者以为汉语的句子结构基本上跟英语的一样,有句法上的主语和直接、间接宾语,但他们忽略的却是汉语真正的面貌。我们认为,汉语的句子结构跟英语的主-谓结构不一样,是主题-述题结构,也正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则,可以解释汉语几乎所有的句式(早期学者如黎锦熙、赵元任、吕叔湘等,以及最近的国内学者如沈家煊等,均持有类似的观点)。
当然,语言之间的不同不仅限于语法结构,还广泛存在于各个语言的词汇之中。这跟人的世界观很有关系:我们对世界各种事物的知觉、理解和分类是主观的,受个人经验以及文化的影响。比如,上述“经验主义”一词,本文指的是知识体系必须经过科学方法检验的一种方法论,而对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是具有贬义,即专门指那种仅凭个人经验、感受为人处世的工作作风。可见,虽然所用的词汇一样,但所指的概念却不一样。
词汇意义在同一语言中尚且有别,在不同语言中,它们的差别还可能更大。比如,英文中“soup”这个词所反映的核心认知范畴跟汉语“汤”所反映的就不一样,而且“soup”这个词能用来指示的事物也跟汉语“汤”能指示的事物不一样,所以英文的“soup”并不等于汉语的“汤”。再如,英语的“pumpkin”和“squash”对英语母语者来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范畴,但翻译成汉语就属于同一个范畴,即“南瓜”。由于语言之间的词汇如此不对等,因此我们不能用翻译的方式来记录语言。
语言的词汇反映说话者的认知范畴,说不同语言的人就有不同的认知范畴,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不但要了解母语说话者的认知范畴,而且要习惯怎么用这些范畴来思维。比如,英语“have”涉及汉语“有”和“在”两个概念,说英语的人要学好普通话,就不能以英语“have”的思维方式来表达“You have my keys”的意思,即最好不说“你有我的钥匙”,而是说“我的钥匙在你那儿”,只有后者才是地道的汉语表达。
跨学科、多领域研究也是21世纪的普遍趋势。语言学界本身也认识到语言研究只考虑语言形式,而不考虑用法、文化以及与认知、脑神经等领域研究的关系,就没法得出切实有用的结果。词汇和语法形式离不开语境,也离不开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特有的认知范畴。语言本质上不是一种固化的形式,而是灵活的文化行为、交际行为(communicative behavior)。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就是一门行为科学 (behavioral science; 现在也包括动物的交际行为)。正因为如此,所有有关行为的科学都跟语言学有密切关系,都是一体的。
从语言的功能进行解释,指的是归纳出来的现象要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解释。如果我们只用形式规则来解释形式现象,即注意到某种现象,就按照该现象写规则,然后用该规则来解释现象。这种做法可以说属于循环式的解释,没有真正的解释性。
21世纪的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固定的系统,也没有所谓的“共时”和“历时”之分,因为语言是从人跟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不断地涌现出来(emerges from interaction)的,这种看法让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变得更宽广,因为研究对象可以扩大为所有的交际行为(包括非语言交际和动物的交际行为),而不只是集中在那些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
我们认为人是有理性、有理智的,因此进行某种行为的时候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且我们可以推测其目的,因而知其所以然。从语言的功能进行解释可涵盖认知因素、社会学因素、文化因素,即主要是以语言形式以外的因素来解释为什么说话者采取该交际行为(包括语言形式)。
本文分别讨论、解释了21世纪语言学科学化的主要概念,这些不同方面之间有密切关系。按照以上所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当前语言学研究是一种挑战,但是其收获和成果的可靠程度会远远超过其他不科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罗仁地Randy J. LaPolla,系南洋理工大学语言学及中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