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

    ——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6日 05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现场。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经过一连几天的评估,清华大学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赞赏,同时在校内掀起了一场有关本科教学工作的讨论与反思。

        构建一流本科教育,清华有什么经验?又有哪些反思?下一步,清华本科教学将向何处发力?本报记者专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

        记者:此次评估,专家组给予了清华很高的评价。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上,清华有哪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其他中国高校?

        彭刚:世界一流的本科教学中,既有一些共性因素,又有一些具有各国和学校特色的因素。前者,如优质的生源、雄厚的学科实力和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办学模式等。后者,就清华而言,始终把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发挥重要作用、重视班集体建设等。具体举个例子,我们今年有408名学生通过“闯世界”计划到世界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参加学术前沿的研究工作,而这一计划是由校团委主导的。这充分证明了在清华,本科生的学术成长绝不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

        要说清华本科教学有什么重要经验,一条是全校从上到下、真心实意地重视本科教学,“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另一条是从不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当成一句空话。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既要努力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所共同具有、不可或缺的那些要素,又要坚持和弘扬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要素。

        记者:很多中国大学甚至世界一流大学都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问题。清华是怎么解决的?

        彭刚:科研有着更为显性的评价指标,科研成果的产出对于教师学术资历的积累来说有着更为直接的效应。与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相比,教师的科研投入有更多的主动性,这或许是所有研究型大学都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些年,清华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促使和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和育人工作中:一是从体制机制着眼,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明确进入教研系列和教学系列的教师,分别有40%和80%的工作量要落实到教学工作上。二是继承和弘扬清华教师队伍的优良传统,加强教师重视投入教学和育人工作的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今年开始评选“清华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年度教学优秀奖”。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记者:当前清华本科教学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彭刚:从自评报告的撰写,到专家反馈意见的梳理,我们摸清了家底,理清了下一步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这其中比较棘手的,既有涉及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又有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认识和实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如何在全校和各院系专业的层面上探索通专融合的实现途径,如何改革和优化我们的通识课程体系等我们自身已经意识到、专家们也普遍关心的问题。此外,我们的本科教学体系中整体学分过高,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训练量和挑战度还不足;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欠缺,如何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其他环节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等,我们已经在着手筹划。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需要不断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记者:清华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顶尖大学。时间紧迫,下一步,清华本科教学改革将向何处发力?

        彭刚:评估专家、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院士说,清华要成为世界顶尖大学,需要加强三个要件:硬件、软件和心件。心件指的是专业的学术心态和学术伦理。我想,这个说法完全适用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这次评估,中外专家对清华的学术实力、文艺体育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对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大力投入、对国际化学习和交流经历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说,我们在可见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虽然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但整体水准不低。在心件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努力、更多作为。清华有最优秀的生源,最优秀的青年学子聚集到一起,除了他们之间的相互激发之外,如何以最高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他们,如何以富于挑战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环节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如何在严格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提供更多样的发展空间,都是值得思考和用力的地方。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