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新蓝图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4日 14版)
    日前,河北省清河县葛仙庄镇2万余亩山楂树迎来采摘季。近年来,当地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发展无公害山楂种植,并将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13个村2100余户种植户致富增收。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光明图片/东方IC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以“伍家台贡茶”种植助推精准扶贫,走出了“茶旅融合”之路。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一战略引发社会各界持续热议。专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根植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时代背景,契合新时期城乡要素流动的新趋势,描绘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蓝图。

     

    1、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关系发展新方向

     

        【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让我们投身农业的人吃了定心丸。”在近日举办的北京果蔬展现场,山橙时代创始人彭阳激动地对记者说。为实现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彭阳规划以诗橙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努力打造集合旅游、种植和文创的种植园区。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彭阳捕捉到强烈的强农惠农信号,提振了在农村发展产业的信心。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意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农业投资预期,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诸多侧面反映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三农”中的表现更为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指明了道路,也为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逻辑框架。孔祥智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从城乡分离到统筹发展的过程;城乡融合就是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政策上不再分主次、彼此,“特别是十九大报告用城乡融合代替城乡一体化,说明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努力,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城乡关系的此消彼长和不断调整中,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下,农村同时需要振兴,这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化的问题,“在乡村,基础设施相对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消失等问题,值得关注”。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毅看来,针对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过去是生产发展,现在是产业兴旺;过去是村容整洁,现在是生态宜居;过去是管理民主,现在是治理有效。这不仅仅是词语的简单调整,而是蕴含着发展方向、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张晓山说。

     

    2、乡村振兴战略

     

    激发乡村新活力

     

        【故事】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张家楼村原是响堂山脚下一个以磁州窑发源地、取土地闻名的古村落,但因自然条件艰苦,原住民纷纷搬离,成为空心村。如何谋振兴、谋发展?当地从磁州窑文化、古镇村落文化入手,对新村和老村进行改造,发展文化艺术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今,空心村变成了文化村。在这里,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文化与当代艺术、农业观光与文化体验进行融合碰撞,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在张家楼,融合发展的潜力、要素激发的活力、文化传承的动力交汇在一起。这种新动能的发掘,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范本和注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抓住“人、地、钱”三项。李伟指出,从“人”来看,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农民工返乡;从“地”来看,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从“钱”来看,就是要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

     

        “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前提下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的比较优势。”范毅说,要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李国祥说,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专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村民带来的应不仅仅是资金、信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生产能力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科技和人才和支撑。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在传统村落保护、特色文化传承上不断去挖掘与丰富、传承与创新,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张晓山说,从某种层面上讲,经济发展不再是“独角戏”,农业也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

     

    3、自治、法治、德治

     

    体系化的乡村治理思维

     

        【故事】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在长期的县域治理实践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县域治理时代脉搏,运用“党建+系统逻辑思维”,探索出了“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实践,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德治、自治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最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能力。”旬阳县委书记梁涛深有感触地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孔祥智指出,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把德治纳入乡村治理范畴,用“三治”相结合的理念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乡村是社会最基层的结构,基层结构稳固则村民生活安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非常符合中国农村实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研究员龙文军指出。其中,自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德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道路,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孔祥智认为,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这五项具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基础,只有乡风文明了,乡村自治、法治才能有效,进而才有可能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旬阳县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问题视角看,目前,我国村民自治还面临一些挑战,农村法治还不健全,农村德治起步较晚。”龙文军说,当前,要加快实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全面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龙文军认为,当前不仅要加强村民自治路径探索,建立健全村级班子建设新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和监督权,还要规范各项民主决策机制,保障村民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和参与权。同时,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加快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大大降低农村社会运行成本。

     

        “要不断强化农村法治工作,加强农村德治宣传鼓励,鼓励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有本事有爱心的善人,尽心竭力地服务村民造福桑梓,凭借他们热爱农村关心村民的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形成乡村治理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龙文军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