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国际上享有美誉的“日本制造”近年突然集中爆出丑闻,不仅以次充好,还频频制造假数据,令外界瞠目结舌。
要厘清日本企业造假的深层次原因,得从日本国内外经济形势谈起。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自此陷入所谓“失落的20年”。日本经济长期疲软,国内消费日益萎缩,职工收入几乎二十多年没有上涨,但是物价水平却是居高不下,造成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敬业传统也在低迷的士气中不断丧失。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空间被新兴经济体国家不断压缩。现如今的“日本制造”不仅要与美、德等发达国家比质量,还要面临日渐更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企业的竞争。在巨大压力下,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少企业选择铤而走险,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对体现产品质量的数据造假、对反映企业盈亏的财务数据造假,通过制造假数据来营造自身的成功形象,成了不少日本企业维护国际市场优势的“法宝”,并屡试不爽。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政治层面,日本也有着类似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美关系向好,日本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中日力量对比逐步变化,东亚地区国际格局不断调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相对下降。难以适应国际地位变化的日本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出路,鼓吹“中国威胁论”便是其主要手段之一。
安倍政权执政以来,不顾中国长期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事实,变本加厉地利用“中国因素”,将中国树为“假想敌”,如声称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侵害日本主权”或鼓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威胁等,对内以强势外交掩盖经济社会等内政方面的危机,对外为其强军扩军在国际上造势,并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试图在亚太地区拉拢其他国家。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制造假数据虽然在一段时间里维持了日本产品的竞争优势,却终于以集中曝光的形式成为“日本制造”整体品牌形象的噩梦;制造“假敌人”也让安倍获得了日本国内右翼和保守势力的强力支持并再度连任。然而,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大时代里,这种以邻为壑的外交政策又最终会把日本带向何方呢?
(作者: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