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提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认为,这两点强调的就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问题,而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完成相关报告,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目标中所提倡的态度与能力的要求。
小学生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报告?试想:如果小学生没有基础性的知识能不能完成一篇简单的报告;如果在教师不可能做到一一辅导孩子来完成报告前提下,而父母本身文化底蕴不高,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查阅、整理等相关的报告?如果再考虑到,在偏远地区、或者信息技术等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学生能不能找到相关的信息与资料?
我认为,研究报告的有效性非常重要,不能为了报告而进行研究,或者为了赶潮流而进行研究,忽略了研究的实质性和目的性。至于说报告的形式与内容,应当尊重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地区的教育程度,不必做严格的整齐划一。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是否培养了探究意识,了解了基本的探究方法。如果教师可以根据年段按学生的基础,加以建设性地指导如何写报告,那就更理想了。
在此,我想特别明确一下,我们让学生做研究报告的目的:一方面是补充和发展课内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思维、发展思维;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方法、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报告研究。研究的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师生合作式、家庭合作式;研究的内容应该不脱离课程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确定研究的题目。学生能从报告的研究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自学的知识能及时地消化,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生成为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作者:富丽,系沈阳市铁西区雏鹰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