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者说】
钱文藻先生长期从事科技研究和科研组织管理工作。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到现在已经过了60多个春秋。在这期间,他接触过许多我国顶尖的科学大师、新中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元勋,亲历亲闻他们在各种场合以不同方式所作的科学演讲、学术讨论和展望分析,切身体会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国敬业,以及为人处世和治学守则等方面的言传身教。所有这些让钱先生时刻不忘、终身受益,钱先生说,这是他今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次和钱文藻先生接触,是通过电话,当时钱先生介绍自己有一本关于对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工作、生活相关回忆的书稿,希望能够获得出版社的认可并出版。钱老的语速很慢、很平静,思路很清晰,在电话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写这本书稿的初衷,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对科学事业和中国科学院有着深厚的情谊。第一次见到钱先生,是在他家。他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书稿,并主动讲起了一些科学大师们的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钱先生很是兴奋,这些故事好像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随时都准备和年轻后辈或感兴趣的人讲述。
提到写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是钱先生认为大师们的科学精神对大家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变得更加追求财富,而忘记自身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甚至连很多科研人员都忘记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应保有的品质。他常常会对一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老一辈科学大师们的小故事,因为他觉得,这些故事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处事精神,值得所有人借鉴和学习。二是很多和大师们接触的人,比如钱文藻先生自己,也已过古稀之年,很多事都忘了、记得不准确了,也没有多少机会说、没有多少人听了,而这些科学大师们大部分已经作古,如果没有人记录梳理,这笔财富可能会流失。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忆我所熟识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出版。在做本书的编辑工作时,我仔细阅读了全本书稿,深深被这些伟大的科技先贤和新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感动。他们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聚集到一起,经历了战火的磨难,深深地热爱着新中国;他们有着高贵的个人品质,高超的学术水平,赤手空拳地架构起新中国的科技版图。如果你细细品味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被感动:
柳大纲(1904—1991)先生一生爱国、为民,只要是国家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他便毫不迟疑地勇挑重担:从生活条件优裕的上海奔赴冰雪寒冷的长春,再转战北京、从零开始创建化学研究所,他从来不讲生活和工作条件,从不强调自己的学科专业。在柳先生身上,我们能够充分理解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意义。唐有祺(1920—)先生是一位坚持科学真理,不人云亦云、随风而变的科学大家。钱伟长(1912—2010)先生,在一个科学家的黄金期失去了二十年的宝贵的光阴,不能不承认环境和条件对他的不利影响。但这样的经历对钱先生是一种很好的磨炼,体现着一个科学家坚忍、坚持的品质。
这样的故事很多,这些先生们专业不一,性格迥异,但是这些科学大师们具有共同的品格,他们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和卓有建树的理论创新,更有着人文关怀和献身真理的人格精神。愿我们能够从这本小书中学习到大师们的高贵品质。愿大师精神永存。
(作者:张婷,系《忆我所熟识的老一辈科学家》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