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362米、宽65米、高30.4米,自重5.5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三个标准足球场,一船货物足够装满6666节火车车皮……”
近日,世界首艘第二代40万载重吨矿砂船从青岛海西湾出坞,成为引领同行业的风向标。而在此前,就有诸多“大国重器”接连从海西湾诞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能海上养鱼平台挪威智能养殖渔场、俄罗斯亚马尔半岛极寒地区液化天然气生产处理模块、中国第一座四桩腿自升式钻井生活服务平台、1800吨桥式抓斗卸船机……
作为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正以“创新”为引力,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传奇。
总投资270亿元的青岛海西湾,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建设的海洋工程区组成,总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9公里,聚集了造修船、海洋石油工程装备、船用发动机等核心及配套企业百余家,已形成产业链完整的大型产业集群。
“这条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只有中国可以产。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便捷高效。”说起第二代40万载重吨矿砂船,武昌船舶重工集团青岛北船重工公司副总经理谷克超非常自豪,首先,这条船采用了三维建模形式进行打造,通过仿真环境进行“全船分析”,每个位置的应力水平都进行了精细化测算;其次,通过主机改进、线型优化,这条船的油耗从每天90多吨下降到79吨左右,降低近20%;而且,这个“世界第一”特别能装,40万吨的载重量能装6666节火车车皮,首尾相连的话,相当于从青岛前湾港到日照港的距离。
与北船重工一墙之隔的青岛海西重工,也是中船重工旗下的成员企业之一,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专业化配套生产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造船业第一个大型船用曲轴。
“曲轴是船用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被视为船用柴油机的‘心脏’,多年以来,船用大马力低速柴油机曲轴加工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韩国、捷克、西班牙等少数几个造船强国手中,对我们一直是技术封锁,这个关键部件自造能力的缺失一度制约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40出头的吴侃是海西重工的高级车工,亲手制造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用曲轴一直是他的梦想。
2007年2月,青岛海西重工成立不到两年,吴侃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画图、调试、换档、测算……攻坚克难,终于得偿所愿,生产出了中国造船业的第一个大型船用曲轴。此后,海西重工又陆续生产出了“首支合金钢曲轴、国内最大偏心两拐曲轴”等一系列产品,对质量一向严苛的日本三菱重工也慕名前来,指定其为自己的曲轴供应商。
2008年金融危机后,造船业迎来“寒冬”,位于海西湾的中船重工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012年,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爆炸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出明确规定,今后海上钻井平台,工作和生活必须分开。”海西重机副总经理代振华回忆说,正是这一规定让他们找到了创新方向。
在既无订单也无经验的情况下,海西重机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发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座四桩腿自升式生活服务平台。此后,公司成为国内手持订单量最大的海工服务平台生产制造企业,实现了逆周期发展,产品远销意大利、韩国、印度、印尼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为推动中国港机、海工装备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同在海西湾畔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接了一个101亿元的大单,任务是将俄罗斯亚马尔半岛极寒地区埋藏的天然气通过液化,运输及供应到欧亚两洲,总液化规模为每年1600万吨,总工作量14万吨,共36个模块,最大模块重6464吨。
靳伟亮是亚马尔项目的焊接技工,他说:“这是中国首次承接极寒条件下的建设项目,业主对我们能否胜任也持怀疑态度。我们的焊接团队经过技术攻关,成功完成了零下50摄氏度的焊接工艺评定实验,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垄断。”
“泡沫玻璃用于极寒环境的设备保温,其切割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和新加坡两家公司手中,公司组织技术团队去新加坡厂家参观学习,对方以这是企业核心机密为由拒绝参观,这也促使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47岁的王论之承担亚马尔项目的深冷保温工作,他所在的课题组自行研发的泡沫玻璃切割设备将手动切割的效率提高了3倍,将国外厂商50%的切割利用率提升至72%。“知道我们的研发成果后,新加坡厂家反过来参观学习,并表达了购买意向。”王论之说。从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这个上万人参与、历时34个月的“超级大单”成功交付,业主伸出了大拇指。
如今的青岛海西湾,初步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一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而船舶制造业的求新求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从这里出发,驶向了更加广袤的海洋。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