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何以持续升温?汉语的国际地位如何?如何让“汉语热”延续?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
记者:“汉语热”为何会席卷全球?
马箭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学习中国的需求空前高涨。整个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空前凸显,其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成为极具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汉语热”。
与此同时,中外人文等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化,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创办孔子学院,主要职能是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3年来,在中外双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蓬勃发展、遍及全球。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含网络学员55万人),累计学员700多万人。从覆盖国家、分支机构、教师和学员数量4个指标看,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之一,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和“中国热”。
记者:如何看待全球“汉语热”?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义?
马箭飞:全球“汉语热”是全球“中国热”的集中体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国民众与中国打交道、做生意、搭快车的需求与日俱增,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球“汉语热”是以语言教学推动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语言与其他公共文化产品相比,具有中性的作用,不附带其他的价值和意图,更易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语言学习和交流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是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加深理解与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记者:如何延续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
马箭飞:从总体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汉语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各国民众持续攀升的汉语学习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历史机遇。延续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要实现四个转变,即适应从基本的语言学习需求向全方位的认知中国需求转变;实现从规模、数量发展向内涵、质量发展转变;实现从我派出教师为主向教师本土化转变;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信息化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转变。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