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超级高铁”研发要遵循市场机制

    作者:岳钟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07版)

        近年来,我国高铁的蓬勃发展让很多人改变了对乘坐轨道交通的传统印象,高铁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同时也激发了国人对高铁前沿技术的关注和兴趣。自从埃隆·马斯克提出并启动所谓“超级高铁”项目,这个新概念就吸引了极大关注,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日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已启动时速1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研发项目,未来还将研制时速2000公里及其以上的“超级高铁”,这意味着我国也将加入这场极速交通的角逐中。

        所谓“超级高铁”,用技术话语描述就是“真空管道极速弹射胶囊高铁”,简单说就是在真空管道中运行的磁悬浮列车。虽名为“高铁”,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速航天器”,这也是航天企业投身研发的原因。在科学家的设想中,“超级高铁”在真空环境中悬浮运行,依靠磁力弹射,其摩擦力接近于零,因而具有超高速、高安全性、低成本、低能耗、无噪声污染等优点。

        “超级高铁”理想很丰满,但在实践中面临多重质疑。首先是技术上是否可行,调压、减压、牵引、制动等技术能否实现集成融合;其次是安全性,真空轨道中高速运行的胶囊如何保证乘客供氧、通风、安全、舒适;再次是经济性,这样庞大的工程能否吸引足够多的乘客,实现成本收益平衡盈利的市场化运营。目前来看,这些难题大多还停留在创新梦想家的预估阶段,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应该承认,创新必然存在风险,关键看创新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其风险是否成正比。中国轨道交通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动车组,再到“复兴号”高铁,取得了感动中国、惊艳世界的辉煌成绩。但这一路前行始终有争议伴随。长期关注中国高铁的人知道,10年前推动高铁项目也曾面临巨大压力,中国高铁硬是在艰难中蹚出了一条弯道超车的荆棘之路,才收获了今天的鲜花与掌声。当然,“超级高铁”不是高铁,它的技术跨度更大,以至于让人感觉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因此,推动项目研究需打造一个开放性平台,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来推动研发。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随着信息社会个体连接的日益紧密,人类将需要更加迅捷的交通工具,拓展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超级高铁”是创新梦想家们朝着这个方向擘画的蓝图,它体现了人类对交通运输速度的永恒追求。

        从实践角度来看,推动“超级高铁”的研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参与研发的作用,客观评估技术可行性、投资回报率、社会接纳度等综合指标,避免出现“拿先进概念骗不明就里投资人的钱”。埃隆·马斯克作为发起研究的企业家,他去年组织“超级高铁”实验时专门邀请了几十位投资者现场观摩,投资者自主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独立选择是否参与投资,并承担因此带来的各种后果,这符合市场机制的规则和精神,也有助于建立推动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作者:岳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