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今天终于同读者见面了。作为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骁勇战士,之后又遭遇劫难、身陷牢狱的幸存者,继而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的乔信明,在步入和平阳光之下时,与夫人于玲一起,激情难抑地奋笔书写了这样一段非凡而曲折的历史。两位作者虽已先后辞世,并且生前均未一睹成书的问世,不免令人平添许多憾意。小说所展现的狱中斗争艰苦卓绝的清晰影像,不仅成为文学化的历史记录,更给今天的我们以巨大的激励与鞭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既是一部心血之作和生命之作,也是属于共和国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这部近于自传体的小说,以极为平实的笔墨描写了作者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那一时期新旧两种力量生与死的激烈拼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惨烈血腥、震撼人心的图景。小说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赵天明等一批革命者,是怎样在弥漫着血雨腥风的岁月中,以冲破黑暗的巨大勇气,高举反抗的旗帜同敌人战斗。虽然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与牺牲,他们仍旧在困境中悲壮而顽强地坚持着南方斗争。由于敌强我弱的不对称形势,导致斗争最终失败并不幸被捕,国民党南昌监狱便成为他们对敌斗争的主战场。作者激活其丰富的历史记忆,重点描绘了扣人心弦而又可歌可泣的狱中斗争生活,正是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在同最为凶残对手的斗争中,才显示出革命者最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彪炳千秋的浩然正气。
小说对整个斗争过程的描写,是真切的、独特的、实录式的,而非想象的、虚构的、典型化的,但却处处注意运用文学手法,来强化小说的感染力,来充分反映革命斗争的典型场景和崇高精神,因而使作品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思想艺术魅力。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方志敏、刘畴西的战友和狱中斗争的见证人,作者怀着崇敬而沉痛的心情,以真实可信的文字刻画了他们的高大形象。虽然着墨不多,甚至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仅仅是白描式的勾勒,就使方志敏面对敌人屠刀时的坚贞不屈、沉着机智、从容淡定的丰满伟岸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以亲历者身份记叙的方志敏鲜为人知的狱中斗争经历,对于认识和了解这一革命历史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使作品自身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作品成功塑造了赵天明、张先、来荣、包华、郑镜清、贺平才等众多的革命者形象。他们在令人窒息、危机四伏的监狱中,经受着肉体与心灵的残酷折磨,仍不改追求光明、正义和真理的初衷,反映出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面对敌人设下的种种歹毒的杀人计划,他们以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和足智多谋的斗争策略与敌周旋。狱中的斗争是艰巨而复杂的,有时虽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罪恶阴谋,有时革命者则无奈地遭到敌人的杀害,但绝不低下革命者高贵的头颅。小说对此的描写是如此的创巨痛深,既令人战栗,又令人感佩。作品富于现实启示意义之处在于,赵天明们在绝境之中永不放弃,硬是凭着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支撑,凭着把牢底坐穿的九死未悔的决绝态度,坚持斗争到最后的胜利。这是真正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宝贵品质,是革命先驱留下的可以泽被千秋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斗争精神对周求进、田九等人物的感召,在另一层面上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彰显了革命者的精神境界。
小说还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国民党南昌监狱的恐怖氛围,以曹直斋、橄榄头、鹰爪、黄浪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极尽贪欲、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时时暴露出丑恶可耻的嘴脸,而且在迫害和杀戮革命者时更是内心残暴、手段毒辣、灭绝人性。小说所描写的大量情节,可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揭示出这类人物的凶残本质。小说从监狱的一角,既令人信服地反映出革命者所进行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更使人进一步认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残暴,以及在外族入侵的情势下社会的混乱和黑暗;认清革命者舍生取义奋不顾身,要打碎这个旧世界、推翻反动统治的根本原由。
小说显然具有多重寓意,表明尽管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困于囹圄,他们对阳光有着更为执着的偏爱,在党的大力营救下,他们终于穿过漫漫长夜,冲破牢笼走到阳光下,重新奔赴抗日的战场。同时表明真理正义之光谁也掩盖不了,终将放射出夺目的光华。经过浴血奋战,苦难的中国最终迎来灿烂阳光的普照。作品虽然未能够在作者活着的时候面世,今天读来,但它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闪耀着“掩不住的阳光”。
(作者:汪守德,系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