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更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创作源泉。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可谓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而“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意义,则远远超越“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为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
从物质丰富到文化多样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交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从文化创新到艺术传播
在历史洪流中,丝绸之路不但没有随时间消失,反而一次次焕发出新光彩。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并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线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用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形象,展现了佛教东传至中原后的中国化;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展现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位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亚塔斯遗址带有中东建筑传统风格,是跨文化传播的有力证明;吉尔吉斯斯坦的新城则融合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国文化,记录了那段辉煌的丝路岁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在各国寻求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被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在这条熔铸古今的大路上,文艺工作者用新颖的文艺作品和创新的交流合作手段充当推动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大唐玄奘》《天将雄狮》直面丝路故事,《美人鱼》《长城》从中国走向世界,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感动中国观众,一系列以丝路为主题的国际影视节展、论坛加强着对话合作。
这些耀眼的成果均源自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文化共生:丝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也不断吸取来自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故事,感知中国梦,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融谱写着新的篇章。
(作者:李冰,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