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留住乡土情

    作者:陈恒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12版)

        【创意港】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正在迅速重构城与乡的关系,城市文明向往乡村,传统的乡村也迎来步入现代文明的机会。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新时期居民休闲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已形成五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乡村休闲;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经济发达、城镇化凸显的农业新村;四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五是罕见的农业盛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事实上,在普遍意义上谈及的乡村旅游,指的是第一种。传统村落与农业盛景基于特殊的资源优势,不是每个乡村都能学到;现代农业与农业新村,生产的性质和特点浓厚,并非纯粹性质的休闲旅游。

     

        当然,乡村旅游绝非简单的“农家乐”。日前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康养度假、农耕体验、生态体验等旅游业态;东北地区利用气候环境优势,打造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为一体的冰雪旅游度假区,统筹周边乡村旅游推出冬季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夏季避暑休闲度假胜地,强化“景区带村”辐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受众是城市人群,农业文明的传统性也是乡村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拉力。“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乡村旅游在更多的时候表现的不是观光而是休闲。在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应尽可能保留当地传统的民俗、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场景,这是乡村之所以吸引人的乡村性所在。

     

        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传统是朴素而美好的。而乡村需要改变和提升的,应该是一些基础设施和不文明的陋习,耕读文化则是需要珍视和传承的。乡村应该对自己传承千年的文化有一种自信,不能想当然地就把它贸然毁掉。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规划者要尽力留住游客的时间,而不是游客的数量,实际上,熙攘的人群、现代化的景观和生活方式本身对乡村性是一种消解。乡村不能把打造景区作为目标,而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让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可以暂时离开城市过上一段诗意的生活。乡村的慢生活、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农田水乡的生产劳作、传统社会文化特征,这些都是乡村独一无二的乡村性。

     

        在弄清楚乡村旅游的受众和需求之后,什么该留住、什么该提升对乡村旅游来说就不再是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建构和塑造乡村的乡村性,因为乡村性是乡村的本质。

     

        (作者:陈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