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法,起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被认为是“最原始、本能”的医学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后,它与针灸、中药并称为中医学的三大支柱。但是,推拿学的发展历经曲折,加之很多人对这种疗法的滥用,导致其发展越来越追求刚猛,偏离了推拿原本所追求的柔和与舒适。临床中,也有很多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愿施用推拿进行治疗。这样的状况怎样才能得到改变?
推拿一词由案扤、按跷、跷摩、按摩等逐渐演变而来。这不仅是名词的变更,更是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结果。而太极推拿自诞生以来,因柔和舒适的感受及良好的修复作用,深受广大患者推崇。目前,太极推拿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错误认识阻碍了推拿学科发展
中国推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明代“隆庆之变”后,推拿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危机。
明代隆庆五年,太医院从13科削减为11科,按摩科和祝由科被撤销,自此,手法医学进入了低谷,这就是手法医学史的“隆庆之变”。按摩治病成为非法,致使按摩手法治疗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环境。随后,成人按摩包括膏摩的临床施治范围也开始萎缩,只有部分按摩术借以正骨手法的形式存在于骨伤科中,“推拿”一词取代“按摩”,开始出现在小儿临床治疗的相关文献中,推拿也逐渐成为手法治疗医学的代名词。
由于推拿和骨伤科的结合以及正骨手法的出现,推拿手法逐渐向刚强转变,忽视了被治疗者本身的舒适感。针对这一偏激的转变趋势,明朝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至弱,弱者不起,非唯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慎”。胡文焕在《类修要诀》中,也劝人不要接受当时的推拿按摩。《古今医统·翼医通考上》亦云:“是法(指推拿等法)亦绝不传。其仅存于世者,往往不能用,用或乖戾,以致夭札而伤者多矣。”
然而,这些医家之言并未为后人所警醒。很多非正规的推拿操作者及患者,都认为推拿手法力量大、治疗持续时间长就是好的手法,患者如同受刑一般苦不堪言还乐在其中。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极大地阻碍了推拿学科的发展,因手法不当致病情加重,甚至暴力手法造成骨折等事件也时常见诸报端。
2.太极推拿已成新流派
太极推拿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以太极思维、武当太极拳为临床“守形”“守神”的基础,总结出“绵、沉、宽、厚、松、巧、透、畅、精、思、意、觉、雅、韵、守、极”十六字,将精妙的推拿手法从形、从神一并概括。一个好的推拿医师,在操作的时候应呼吸自然,身体放松,体位和步法轻快而优美,双手所到之处的解剖结构都在脑海中有清晰的印象;有思想,有内容,有智慧,有开始,有结尾,有节奏感,有韵律,有弹性,有强弱,有主次;有时如湖水般平静、有时像大海一样雄浑,有时细腻如丝,有时高潮迭起,像艺术家在演奏一首优美的交响曲,有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大脑里充满强烈的治疗欲望,引领病人的思想随着双手的运动而运动。这种浑厚有力、深沉厚重,极具地域特色的手法称之为“太极推拿”。
另外,一名合格的推拿医师除了要具备精妙的手法之外,其个人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古人对医生的要求尚且如此之高,作为一名现代推拿医师,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行医素养,培养温文尔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改进,太极推拿已形成具有成熟思想体系的推拿新流派。在诊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太极手法推拿,使外柔内和之内力绵绵不断缓缓渗透于筋脉骨髓,使脏腑调和、经络畅通,同时通过太极导引术培元固本、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起到防病治病保健的效果。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太极推拿以其极度的舒适性深受患者的欢迎,同时在临床疗效上,也较传统的推拿手法要好。
3.推拿过程要“粗守形,上守神”
清代大医学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对手法做了明确的论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又有云:“况所伤之处,多有关性命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
那么,什么样的推拿手法才是精妙的手法?《黄帝内经》中有云:“粗守形,上守神”。在行推拿手法的过程中,也要做到“粗守形,上守神”。
何谓“粗守形”?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为医生推拿施术之形,包括施术动作、轻重、力量的大小等。房敏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康复治疗学专业专用教材《推拿学》中提到,推拿手法的施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十个字基本概括了一个推拿医生在治疗施术中对推拿技术的要求。二为医者所能观察到患者病情的外在表现。即医生在辨证过程中通过“四诊”的望、闻、问、切而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病人行走的姿态、说话的语气、面色的表情等。
何谓“上守神”?神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祖国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含义。《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由此可知,它既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泛指自然界的物质活动变化以及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万物生存的造化之力。守神的实质,就是医生用自己的神与病人的神发生感应,并主动对这一过程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拿前医生必须知神察神,考虑患者的疾病的内在情况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施术时手法的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操作应该有益于神,而不是耗神。二是推拿医生在临证时既要观察疾病的临床表现,又要在知神察神的基础上治神守神,调节医患双方的精神状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推拿后的调神与养神,即要注重精神的调养,促进气血的运行,调养精神,意守丹田,使心神内守,正气存内,气血不乱,营卫运行如常。
延伸阅读
太极推拿是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力补充
在临床上,康复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而太极推拿对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力补充,主要体现在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中。
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工作内容中的第一步,预防为主是康复工作的重要方针,这与《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太极推拿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精神内守,真气从之。通过其特色的太极导引术培元固本、调和气血,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
现代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等,其中,物理治疗为康复治疗中最为重要和常用的功能训练方法。太极推拿与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相比较,在物理治疗中有着独到的优势:
首先,太极推拿手法是以意导力,连绵圆活。操作时,身体端正,宽胸实腹,呼吸自然,气沉丹田,精神集中,通过意识引导气息,使力发于腰脊,形于双手,意之所至,力亦至之,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动作自然流畅,发力连绵持续不间断,使力透肌肤,达于俞穴,经络,同时手法的转换衔接自然灵活连贯。
其次,存思守形,刚柔相济。手法操作时,神情专注,意识高度集中,心灵沉静,全身心专注于推拿治疗操作;与此同时,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具体操作,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随时调整力量的轻重大小以及动作的快慢缓急,做到柔中有刚,刚中带柔,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第三,轻灵沉稳,松巧深透。手法操作时神态轻松,自然流畅,不疾不徐,层次分明有序;医者心情放松,躯体圆活,内松外紧,手法操作时,藏拙于巧,做到四两拨千斤。这些作用都是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所不具有的。
此外,太极推拿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康复医学支撑。现代康复临床治疗中,康复诊断(评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太极推拿作为康复推拿,采用评定的方法,始于评定,止于评定。所以在临床上,在做太极推拿手法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康复评定。将患者及其整个康复治疗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根据不同时期的评定结果,采取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疗,这也是太极推拿的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例如在中风早期,推拿对肌张力的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到痉挛期,如果推拿手法的选择不当,会增强痉挛侧肌肉的肌力,反而限制了病情的恢复。因此,对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功能评定,明确疾病过程的分期,以此来选择不同的推拿手法进行操作,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不盲目。当患者阶段性治疗结束以后,也需要及时做出康复评定,以此来做出反馈,检验手法的疗效。
作者简介
赵焰是太极推拿的创始人,现任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疼痛科主任,兼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推拿临床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会长等。他擅长用传统医学的推拿、针灸、中药等方法,古代“八把半锁”疗法及现代康复医学之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膝关节炎等脊柱疾病和疼痛疾病,还善于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脑瘫、小儿肌性斜颈等小儿疾病。
(作者:赵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