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

    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在路上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2日 02版)

        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我国脱贫攻坚主要难点在深度贫困地区。数据显示,全国最贫困的20%的贫困县有189个、贫困人口560多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如何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如何创新理念和模式,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成为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所在。

     

    “五方联动”机制:破解贫困群众“五无”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要以大农业、大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然而,在发展初期,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问题突出。

     

        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在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同样是产业扶贫,险岩村的产业园有着自己的特色。

     

        险岩村第一书记刘晓丹介绍,脱贫奔康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形式,通过返租倒包、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户户入园、稳定增收。

     

        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指出,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找到了一条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子。截至目前,南充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15个,带动贫困户4.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以前村里也引进过业主搞产业扶贫,种了1200亩果树,几个贫困户替业主打工,带动作用有限。这次的模式让贫困群众都参与进来,很多人贷款建起了大棚,自己当上家庭农场主。”险岩村支部书记张寿伯说。

     

        “产业扶贫不能游离于贫困群众之外,要形成与贫困户的联动机制,增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黏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指出,要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脱贫攻坚“链条”,同向聚力除“病根”,靶向发力去“病灶”。

     

    强化融合思维: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7月19日,全国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在安徽省灵璧县顺利并网。这样的光伏农场并非仅仅为了发电,而是通过建设光伏农场,创新高效农业特色种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扶贫对象以劳动参与、土地入股扩大全村农场范围等形式获得工资和红利,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产业扶贫中,如何转变观念,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发展路子,对一个产业“吃干榨净”也成为各地探索的关键所在。

     

        怎样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成为产业扶贫成效的重中之重。

     

        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邓强介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差、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南充采取支部主导、龙头带动、能人领办等方式,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10个,实行规划制定、技术培训、种苗供应、品牌包装、产品销售“五统一”,带动15.95万贫困群众对接企业、衔接市场。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看来,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协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特别要强调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来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产业扶贫还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通过电子商务,把优质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把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卖到城里去,既能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能让城里人享受到放心健康的食品。

     

    拓展跨域合作:让贫困户实现“借力”脱贫

     

        在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一种跨域合作的扶贫模式正在为更多的贫困户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柯兴文就是受益农民之一,通过异地入股,柯兴文也享受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实惠。

     

        “我们村里没有龙头企业,我又因为残疾没有劳动力,在政府引导下,我们村的人有机会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获得贷款,入股本镇金华村的本味农业,享受了保底分红。”柯兴文对记者说。

     

        像柯兴文这样,以土地和资金形式入股外村龙头企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户并不在少数。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产业扶贫跳出地域限制、单个产业、单个企业限制,在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成为各地扶贫探索中的一个新领域。

     

        针对这一问题,高坪跳出惯性思维,推动不同乡镇、村组之间脱贫攻坚无缝连接,走“抱团取暖”路子,创立了“公益岗位跨域”“技能扶贫跨域”“产业基地跨域”“农旅结合跨域”等多种模式。

     

        这样的实践正在东西扶贫协作以及各地脱贫攻坚中得到更为生动的体现。

     

        为创新脱贫攻坚模式,《“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这也为未来脱贫攻坚的地区合作、行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可以看到,特困地区依然面临农村耕地少、经营主体少、劳动力少、特色资源差、农业设施差、产业基础差的困境,跨域合作模式为破解边远山村增收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开新的思路。”张晓山说,在探索中,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和需求,通过合作共赢形成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