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

    ——纪念宗其香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于洋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0日 12版)
    重大工学院(中国画)。宗其香
    山城之夜(中国画)。宗其香

        宗其香(1917—1999),江苏南京人,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宗其香的艺术创作,根植于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关怀,也源自于对世间疾苦的深刻关切。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其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秋风里》《朱门之外》,表现了流离失所的劳动民众,充满悲凉与苦涩的味道;五六十年代,他的《不朽的英雄杨根思》《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讴歌了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锻工车间》《修船厂》表现新中国生产建设中干劲冲天的工人劳动者,及其当家作主的热血豪情。

     

        这一时期,他画艰辛万状的嘉陵江纤夫,也画神情淡然的城市劳动妇女,画被日寇飞机轰炸后的残垣断壁,也画敌人炸不断的顽强的夜岸灯火。1945年春,时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的宗其香,曾应导师徐悲鸿之命,远赴云南昆明,他当时的工作是绘制抗日宣传画。宗其香先生20世纪40年代战争题材的创作、速写与文献,包括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的早期木刻集和大学期间速写本、淮海战役战地速写本等珍贵文献,及名作《嘉陵江上》(1946)、《临德国铜版画》(1942)等,都生动展现了他对民族劫难与人间疾苦的悲悯关怀。

     

        与他的导师徐悲鸿一样,宗其香的中西融合之路在“传统”与“出新”两方面都有相对清晰的渊源,早年除求教徐悲鸿外,亦得亲炙于黄君璧、张书旂等传统名家,1935年十八岁那年的摹古山水,展现了他早年的笔墨功底。同时,他具有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将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认识和掌握,与对西画色彩表现能力的探索融合起来。在艺术创作上,他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也重视主观情绪的抒发。他曾对学生说:“画画要事先想好主题,表现什么、什么最打动你,首先打动自己,你画出来才能打动别人,画画的人要具有演员、导演、舞台装置的才能。”

     

        对于明灭夜色的钟爱,和对于色彩明度的敏感,使宗其香的艺术在最初走进了夜幕的深邃与瑰丽。1939年,22岁的宗其香流亡求学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情感的挫折与孤独穷困,使他常常于暮色之中徘徊在嘉陵江畔。面对迷茫幽深的山城与呜咽流淌的江水,他触景生情创作了嘉陵江夜景水彩画。在将夜景水彩画随信寄给徐悲鸿后,他得到了徐先生的赏识和建议:“古人画夜景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并无光的感受,如《春夜宴桃李园图》等。你是否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把灯光的美也画出来?”由此,在夜景中探寻墨色的丰富变化,捕捉与表现黑暗中光亮的不同层次与色阶,使宗其香找到了艺术独创的突破口。

     

        以水墨与色彩表现渔火摇曳的川江夜景,成了宗其香艺术成熟的风格标识与创造起点。1942年在重庆沙坪坝举办的宗其香“重庆夜景”山水画展,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夜景山水画,打破了传统中国画不能表现光感的限制,徐悲鸿著文相赞:“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宗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

     

        在宗其香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他与桂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青山碧水、沟壑丛林,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滴。他把生命融入了桂林山水,也把漓江山水和乡土风情留在笔底。宗其香广西题材的作品既有漓江夜色的清幽静谧,邕江骤雨的激越狂烈,南国植被的繁茂葱茏,也有傣寨人家的袅袅炊烟。桂林的山川人文,成为宗其香艺术创作的田园归处,也是其艺术人生的最后驿站。

     

        作为师者,宗其香先生温和亲切,严谨而博学,学生对他的印象和评价是“言语不多、学识渊博、谦和专注、兴趣广泛、潇洒浪漫、风趣幽默,既有艺术家的儒雅风范,具有的鲜明个性,又不失和蔼可亲”。而作为艺术家,他不骛名利、不事张扬、不计得失,无门派之见,同时又有纯真直爽、乐观豁达的一面。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有精湛的基本功,可是他并不一成不变地走老师的道路,“我自用我法”(石涛语)。正如他在世时最为钟爱的,曾占据他画室的整个墙面、唤之以“半壁江山”的山水石屏,宗其香的“艺术家脾气”独特而真挚,并非叛逆与反常的怪异,恰是来自于他对艺术、对自然的执着与热爱。

     

        夜色如墨,他用留白与虚影映衬出光的力量,用水墨与色彩点亮夜幕。那一瞬间如同意象的通感,联结了传统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光影,也留下了跨越中西、跨越时代的永恒艺境。

     

        (作者:于洋,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