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学术殿堂外的小草”

    ——评柳鸣九《回顾自省录》

    作者:鲍广丽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8日 16版)
    柳鸣九
    《回顾自省录》 柳鸣九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萨特研究》 柳鸣九 编选 本文图片均选自《回顾自省录》

        【读书者说】

        柳鸣九,一个为广大学术文化读者所熟悉的名字,他在文化积累、文化摆渡方面的业绩与影响是广为人知的,他的文学史专著、理论批评文集、鉴赏美文、散文随笔写作,汇集为文集,就有500万字,另外还有100万字的文学名著翻译,还有卷帙浩繁的编选作品与主编项目,其劳绩的总体景观,令人喟叹……

     

    用卢梭式自传文学传统面对自己

     

        柳鸣九先生的这本《回顾自省录》,既展示了一个著名学者坎坷不平、但业绩丰硕的学术道路与他独特的精神风度,也展示出芸芸众生中一个真实人的真性情和真面目。从这本书里,不难看出作者受到卢梭《忏悔录》传统的影响,柳鸣九是法国文学的权威学者,他受法国文学的影响自不待言,他的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中的卢梭专章就是由他亲自执笔的,在国内流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忏悔录》中译本,冠有一篇思想隽永、感情充沛的序言,标题是《自传文学中的辩证法典范》。此序出自柳鸣九的手笔,它一直伴随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个经典译本,被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阅读,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时至今日,83岁的柳鸣九先生仍在和时间赛跑,自从15卷本的《柳鸣九文集》出版后,他又忙于主编“思想者自述文丛”,将汤一介、汝信等学术名家会聚一处,每人对自己的一生与学术道路进行全景式的扫描,让读者分享学术文化名家的“梦与真”,了解他们的“往事与反思”。“思想者自述文丛”共八种,现已出版四种,汤一介、汝信、许渊冲和钱中文的四种也将陆续出版。

     

        柳鸣九先生对于自己,有一些文化性的比喻,每一个比喻都让人觉得有启迪性和有哲理内涵。在《且说这根芦苇》一书中,他将自己比喻为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自谦而沉郁;在《回顾自省录》中,他称自己为推石上山的小西西弗,强调个体人是脆弱的,个体人是速朽的,个体人的很多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他还称自己为“桥上的搬运工”“谦恭的打工仔”,说自己在整个意识形态精神生产中居于生产关系链条的末端地位;他称自己为“学林中的矮个子”“学术殿堂外的小草”“布衣”,把自己定在学术领域中的低坐标上;他贬称自己为“凡夫俗子”,称自己为粗糙不文的“土人”,更把自己的文明化程度降低了好几个层次……所有这些比喻都有这么一个基本特点:自我矮化。

     

        低调、谦逊、退让、自贬、软化身段、降低身姿,这些都是以调侃、自嘲、自讽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但是,所有这些恰恰与他的业绩、与他的作用、与他的影响、与他有所作为上的高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位人文大家,如此说自己、如此矮化自己,是另具一格的面世态度。这样的自述,就值得深思了,这样的自述,对世人就有启迪意义了。它至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自我价值,是靠语言变幻出来的?还是靠实践创造出来的呢?

     

    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凡夫俗子

     

        任何人写自述,对本人都是一次挑战,文化名家写自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将如何写?笔者注意到,柳鸣九在本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我并不想在严肃理论与学术术语所织成的意识形态帷幕后面、在富有诗意的文化面纱后面若隐若现;我也不想在我那人文书架的旁边,借文化的光彩映照我自己;我更没有华美的冠戴来标示自我,我只能像罗丹的思想者那样,没有遮掩、没有装点、赤着膊臂面世。这是思想者的本性,也是思想者的软肋;这是思想者的命定,也是思想者的使命。在这本书里,我只着力于讲清楚两件事:我不过是这么一个凡夫俗子式的人;我所做的事,不过是如此这般做出来的。”

     

        我理解这段话,就是柳鸣九先生所说的他写这本自述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态度。通观全书,他的确也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诚实面对自我,面对世人,讲实话,讲真话,直抒胸臆,如实叙说。”

     

        他的自述共三大部分,前两个部分,基本上是分述他一生前后两大阶段的实际经历与所作所为,第三大部分则是纵向地分析自己、剖析自己。这三大部分,都在努力“秉笔直书,直抒胸臆”。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叙述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起步奋斗的中学时代、成型于北大的四年以及作为学者开始崭露头角的历程。他不讳言自己家庭出身的低微,文化根基的欠缺,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借后来功成名就的东风,回过头去把自己的早年也粉饰得漂漂亮亮,或为天才少年,或为有过人的天赋、出色的才能,而是坦陈历数成长过程中与周围同学的差距,坦陈在优质中学教育中,自己的种种寒碜、困顿、尴尬以及遭白眼、遇轻侮、被否定、长期坐冷板凳等不光彩的记录。也坦陈了大学期间在某些方面与班上优异生、高才生的差距,虽然在另一些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优势。

     

        在他成名成家之后,获得了多能型著作等身的美誉,表现出了人们所称道的学术胆识以及他在理论、鉴赏、写作、翻译以及学术组织工作等各方面的才能。即使如此,他在自述中仍非常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坦言自己在“学术五力”,即记忆力、阅读力、理解力、感受力、表述力各方面的实际水平,并做出了“五力齐备”,但“五力不力”的谦辞。而在把自己摆在中华学林,特别是高手林立、才俊辈出的法国文化研究界的背景上时,他不止一次自评为“智力水平中间偏下”“矮个子”,在叙述自己的学术历程时,他坦言自己在学术文化上的过左行为,一一列出,毫不隐瞒。在说起学术文化作为的时候,他也没有趁机提升自己、美化自己,仍把不平凡事件中的自我,还原为普通人,还原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凡夫俗子。

     

    追求布衣学者的名士风度

     

        作为一个学科、一个学界的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敢于这样面对自己、评论自己,没有卢梭式面对自己的勇气,那是做不到的,由此看得出来,柳鸣九在写《回顾自省录》的时候,是有自己追求的,那便是卢梭式的面世面己的人格力量的追求。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十年浩劫有十分冷静、十分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有深刻的反省与严酷的拷问。所以,在这场浩劫之后,他依然还保存着、坚守着对“文化的信仰”,珍视自己为了一个人文书架的信仰,这成为他之后最大的精神支撑点,成为他对社会文化积累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精神推动力,成为他在清苦的书斋生活中安之若素的精神源泉。

     

        全书是以柳鸣九一贯略显欧化但却笔端饱含感情的语言风格写成的,他的语句经常略显长了一点,结构过于细密,内涵层次比较复杂,但并不乏生动形象的描述,他如实地为自己的各个侧面画像:在经济问题上他在乎其收入,在支出上又为人慷慨。他不在乎表面上洋派的文明化,很少穿西装,很少喝咖啡,平时着装简单朴素,但他又非常注意内在文明化的修养,有意识地追求布衣学者的名士风度,并笑称为“东施效颦”。他对人彬彬有礼,但又经常“恕我直言”、口无遮拦,容易对人有所顶撞。他自称眼睛很“毒”,他人内心中的小九九很难逃过他的眼光,但他待人宽厚,很容易对他人唱赞歌,唱得次数不少,唱起来也没什么保留,唱得很诚恳。他心软、心善,能换位思考,但性子急、脾气躁。他做事雷厉风行,讲究效率,但相当主观固执,容易强加于人。他身上既有易冲动的这个“魔鬼”,也有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的软肋……在他的笔下、在他的这本书里,他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真实的人,一个凡夫俗子式的人。

        (作者:鲍广丽,系文汇出版社副编审)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