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独立建制保障教师教育专业性

    作者:李军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13版)

        【中国探索】

     

        “世界一流”一词原来用以描述国际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现在被广泛用来形容具有最高水准的任何事物。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努力中,掀起了旨在创建世界一流的教育热潮——包括“双一流”大学建设。

     

        虽然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世界一流的师资被赋予极为关键的地位,但与此不相称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形成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主流政策话语,反映出对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尚欠充分认识,在创新定位上没有达到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同步的相应高度。当然,这种认识上的不充分并不代表中国在一流教师教育上没有形成中国模式,其实,近年来,向中国标准看齐成为发达国家教改的时尚。英美两国多次派遣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前来中国观摩,试用中国的数学课本。同时,上海学生在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获桂冠,上海教师在国际教学评估项目(TALIS)中也屡占鳌头。显然,许多中国教师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而师范大学对培养这些世界一流的教师功不可没。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教师教育已经拥有世界一流的初步基础和实力。

     

        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馆算起,中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跨越了整整120年的曲折历程——从最早仿制日、法的师范学校(1900年代),到效法美式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1920年代),再到照搬苏联的专业学院(1950年代),最后到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为辅的中国模式(2000年代)。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积累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至少四个核心价值特点:一、个人和社会并重的人文主义路向;二、中庸的实践性;三、系统的开放和多元;四、知与行的统一。与轻视教育专业知识的英美大学传统不同,中国大学向来把教育作为整体性、实践性的专门学问来高度重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因此,教师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殊地位不可动摇,而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体系是保障教师教育专业性的最好体现。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这一经过历史洗礼的中国模式具有特殊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是世界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应该勇于引领教育改革的全球大潮和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美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曾经出现过历史性的失误,在20世纪的早中期彻底放弃了原先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系统。现在,这一过度依赖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体制弊端逐渐显现,美国的有些州已面临严重的“教师荒”而一筹莫展。另外,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经验更加弥足珍贵。中国以中庸式的政策选项避免走向极端,通过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互补的教师教育体系摸索出一套实用的体制模式。这一模式不但能够确保充足的教师养成和供给,还能在体制上全面保障世界一流的师资质量。

     

        对于中国而言,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承载着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满足国家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多种需求,如素质教育、二孩新政、和谐社会和健康中国等。同时,它还是中国拥抱全球化的硬要求和软实力,为“一带一路”夯实一流的人才储备。

     

        当然,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化时代,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在科研评估上应该有所不同,应采取本土实践化和国际关联性并重的价值取向,努力避免全球大学排名带来的负面冲击。同时,还应该把培养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作为基本任务的师范学院改造成地区性的教育大学,以满足全学科、综合化小学课程的全方位变革。2016年香港教育学院更名为香港教育大学,正是顺应教师教育改革的东亚大趋势。中国台湾在教师教育上走出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看与中国大陆有一定相合之处。总的来看,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能否最终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有待于它如何进一步做好使命的多元、职能的区分、层次的合理,以及体制的创新。

     

        (作者:李军,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