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开展贯通性的文体研究

    作者:黄红丽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2日 12版)

        中国是一个“文体论大国”。在古代,文体和文体论蔚为大观。但自“五四”新文学以降,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势冲击下,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和作家的文体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关于文体研究方面的丛书则更为少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童庆炳先生曾主编过一套“文体学丛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但这套丛书只出版了5本就终止了。以后国内一直未见相关丛书出版。直到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这是文体研究成果作为丛书形式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文体研究的深化。但这套丛书只限于中国古代文体研究,没有涉及现当代文体和跨文体写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部主任王兆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等专家学者,策划出版一套贯通我国古代、现代、当代和跨文体写作,既具开放意识与现代视野,又有时代感与当代性的文体研究丛书——“文体与跨文体研究丛书”,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的文体研究和增强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

     

        陈剑晖指出,文体是文学最为直观的表现,也是作家心智的外化形式。因此,文学观念的变迁往往表现为文体的变迁。但以往过于强调文学作品的“工具性”,过于注重作品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忽视了文体和文体探索的重要性,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文体资源也挖掘总结得很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本丛书期望在文体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与新的开拓。

     

        另外,以往的文体研究要么止步于古代,要么仅仅局限于某一类文体。本丛书既贯通我国古代、现代、当代的文体,又关注到跨文体问题,这就拓展了文体研究的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怡认为,文体问题,就在于我们对自身“文”的传统缺乏真切体认和理解。现当代不少作者在所谓“不纯”的文学当中、驳杂的写作当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其精神与文化追求,创造出了现代新的文学样式。这一类“文”的传统值得仔细追溯、梳理,展示现当代文学被忽略的若干面向,从而正确评价现当代文学的价值。

     

        研究文体和挖掘我国传统文体资源,应有现代性视野,体现出时代性,并主动服务于当下。陈剑晖提出要立足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体资源的挖掘,将其同当代文化建设、民族的复兴、文化的自信,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精神文明的提高联系起来。同时,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指出,现今正是文体创造的时代,因此研究眼光要凝练聚焦到跨文体上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也强调要将“跨文体”作为重点,在跨文体上做足文章,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王兆胜认为有必要注重对各种文体发展演变的宏观考察,更强调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并在个案解读中发现文体的新价值。既要有对古代文体的演变与特征考察,以及文体研究的观念与方法问题、文体研究的现代转型等问题的思考,又要有对叙述学与散文叙述、散文意象、语言等的具体细致的分析。同时还要兼顾创新性、学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实现雅俗共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着重强调实践性,从现当代文学的文体实践中总结跨文体写作的经验,从活生生的文学现场、作家作品个案的分析入手,而不是只做宏观的总结。《福建论坛》总编辑管宁也认为应该关注在文体演变过程当中作家个人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正是作家个人感受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作者:黄红丽)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