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文学是有生命的 文学批评亦应如是

    作者:袁茂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2日 12版)

        【见仁见智】

     

        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动物,人的情感孕育了文学,赋予文学生命。文学不仅是艺术形式,还是人类生命的共感。潜藏在文学里的生命应受到尊重。但近些年来文学批评的模式化,导致文学与文学批评互不接壤,理论与文学随意匹配,中断了文学的生命延续。没有情感的批评,只是文字的报告,它的存在是对文学的冒犯。文学批评需要情感,也需要尊重文学。没有情感或者说缺乏情感的文学批评是当下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弊病。

     

        文学没有情感就如文学没有了生命,情感是文学的灵魂之物。当文学与情感一度热恋时,科学理性却在文学的上空,响起警报的鸣笛。在理性高建的时代,感性的情感被理性驱赶出文学的花园。文学遭到不公平对待,文学批评开始采用理论的公式,代入式地解剖文学,将各种未经咀嚼的理论涂抹于作品之上,以致文学批评呈现出虚幻的“五彩斑斓”。但是强行插入的理论,使文学变得面目狰狞。

     

        文学是有生命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试图用形而上的哲学探索文学的秘密是无可置疑的。但当理论以解剖文学的姿态出现时,它成了一把手术刀,再好的手法也不过是文学批评的自我表演,与文学作品无关。变形后的作品是理论异化的产物,各种与文学作品不搭调的理论,只会让文学感到畏惧。万能钥匙似的文学解读,将文学变得索然无味。被理论拆解后的文学,剩下的是数学公式般的疑惑,没有了文学的情感和生命。每一个文学理论公式通过代入文学来获得验算。在公式掩盖下,诞生一个个关于文学批评的“真理”,真假难辨,充满情感的文学消失在批评的假说之中。文学批评对文学进行分割后,向人们呈现文学每一个局部并阐述其执行的功能,毫不怜惜地摧残着文学。机械化的文学批评提高了论文的产量,一篇篇标准式的文学论文应运而生,而文学却淹没在魔咒般的封印下,价值无法得以彰显。文学批评没有了情感,文学的衰老加速,文学面庞更加模糊。在理论的拼凑和组成的制造中,文学批评意义仅限于文字和证明理论公式化推理的正确与否,而文学生命则被忽视被拆解。文学批评的过度理论化,真正的文学作品离大众越来越远,低俗的文学作品又受到大众读者的追捧,文学的两极分化,造成了雅俗分裂无法共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地相离。

     

        当文学批评忽略了文学的生命,忽略了文学的情感,独剩公式的验证和推理,文学批评的存在意义仅限于语言文字的组合游戏。文学批评成为加工厂,文学被置于各种不同大小型号的理论批评中,无形中阻断了文学生命的进程。文学与文学批评发展是相互的,根深则叶茂。在如今的文学环境下,一部分文学批评没有充分发挥推动文学前进的作用。文学需要沉淀,需要真切的生命和生活体验,真正重回现实。而文学批评应以文学作品为主,用生命体验来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情感、生活的体验,从而实现对文学的真正批评。

     

        当前,文学无用的论调还大有市场。文学有时只能孤独地生长。文学的完整面貌,往往被不断地分解,而它的情感流离失所,迷失在文学批评制造的浪潮里,失去生命般的庄严。即使文学被封闭在语言的躯壳里,透过文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文学不应被僵化在文学批评里,它应该是灼热而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只有将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切实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找回自己。

     

        (作者:袁茂林 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