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传真】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历经多年办会规模和成交额高速增长的文博会也开始走上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市宝安区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战略,从重数量、求增量转向提升内涵和品质,不断强化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求变”的思维在文博会舞台上走出一条更稳、更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全面开花、各具特色”突出差异化
第十三届文博会期间,宝安区签约超亿元的实质交易项目7个,比上届增加3个;实质性成交额达65.8838亿元,同比增长14.85%,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4%的高速增长。
46家文化创意企业、89款产品和项目、11个分会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数字”“文化+旅游”,本届文博会上,一个文化创新、多业态有机融合的宝安呈现在人们眼前。
作为深圳最古老的城区,宝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已经让宝安区成为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工业大区。瞄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融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宝安区走出一条“全面开花、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发展中,宝安既重点打造诸如F518创意园、定军山数字电影文化科技创意园、精敏数字、金鼠影业这样一批高科技含量、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品牌文化企业,又全面规划建设福永凤凰古村、沙井清平古墟、石岩浪心古民居等接地气的“街道发展战略”文化项目,立足自身文化、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用创新、创意、科技、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气象和新变革,为文化产业注入内涵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2016年,宝安区出台、修订了《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超前谋划产业形态和空间形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滨海活力创意带、中部黄金创意带、生态文化创意带等三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打造一座创意人文新城。
“放下面子,夯实里子”提升专业化
每年文博会期间,宝安区都会以政府名义举办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作为宝安区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桥梁,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或企业。然而,近三年来,虽然签约数字让“面子”好看,但存在落地困难等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专业化水平,强化评审机制。为此宝安区选择了“放下面子,夯实里子”,不再片面追求数量增量,而是首次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委托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对文博会区政府拟签约项目进行专业评估,注重品质内涵的提升。
半年多来,评审团队经过对12个园区及企业实地调研和全面梳理,以具体量化的评估指标进行评分,给出了专业的评估意见,精选10个作为签约项目。文博会结束后,专家团队还会对签约项目的落地、管理、发展进行跟踪评估和指导。
专业化不仅提高了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升了投资效益,更加深了政府对企业诉求的了解,为以后文化产业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本届文博会上,宝安区签约项目数量24个,总投资额289.6亿元。签约项目不仅投资额大幅提升,项目质量也整体进步,签订了棕榈文体产业园、中国宝安深兰湾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优质项目,更加注重文化产业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百舸争流”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2016年,宝安区文化产业增加值209.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博会期间,宝安区定军山电影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迎来了“电影教育实践工作室”揭牌仪式和“集智影院”的首映礼。从2015年首次作为文博会分会场,这家从事数字电影设备、系统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已经由最初几间办公室发展成为深圳首家以数字电影为主业态的“文化+科技”型产业园,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电影实验室及8个数字电影体验厅。
这样的案例在宝安区还有许多。除了帮助大型企业打造“文化航母”,宝安区政府也对优质中小微企业发展盯紧、关注、跟进,提供“保姆式”服务,充分用好文博会平台。
针对往年分会场和专项活动存在的内容单薄等问题,今年宝安区对分会场和专项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强化了规范和指导,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优化资金扶持和奖励机制,搭台牵引对接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为企业融资困难、合作资源分散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助力“小快艇”们做大做强。
截至2016年底,宝安区规模及限额以上文化企业33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9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上市文化企业5家。在“文化航母”的引领 下,一幅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的画卷正在宝安展开。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