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守望森林 传承绿色

    ——2016“中国生态英雄”群像素描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0日 09版)
    林占熺正在查看菌草长势。资料图片
    王树清在林地调研。资料图片
    景祥俊(中)给村民讲解森林保护知识。谭曦摄/光明图片

        他们,热衷生态公益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保护意识,自愿投身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事业,在促进生态保护理念传播和森林质量改善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热爱林业事业,长期扎根防沙治沙、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一线,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赢得公众的一致认可,在本地区、本行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他们,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近日揭晓的2016“森林中国·寻找中国生态英雄”榜单中,9位入选者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感人事迹,书写着“生态英雄”个体的传奇故事,也诠释了“生态英雄”群体的丰富内涵。

     

    “选择了生态保护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忠诚”

     

        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可可西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以爱心和责任,谱写了一曲生态文明的赞歌。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玉树州少数民族干部,布周天生对可可西里这方热土和各族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多年来,他舍小家为大家,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驻地格尔木市,不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用行动表明自己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事业的满腔热忱。在常年的一线工作中,他与同事的足迹遍及保护区腹地各个角落,他们不仅要同盗猎、盗采团伙做斗争,还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更经历了与藏羚羊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磨炼。在他的带领下,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不断创造出喜人的成绩,使可可西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王国”,也成为玉树州乃至青海省的“生态名片”。

     

        与布周同样具有坚守精神与铁一般意志的,还有四川省通江县铁厂河林场女护林员景祥俊。

     

        景祥俊出生、长大在林场,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她藤蔓般坚韧的性格,林业世家的身份让她传承了父辈对大山和森林的深厚情怀。当初与她一同来到泥地坪的林业技校同学早已“大雁南飞”,唯有她坚守山林,不顾身患重病,栽下松柏64万株,绿化荒山4000多亩,看护森林上万亩,让昔日荒山变为今日绿岭。

     

        19年来,她扎根大山深处,生活、工作在最边远、闭塞的泥地坪工区,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只要是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她从不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她管护的这片山林,1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也未出现过一起盗伐林木和捕猎采挖野生动植物案件。

     

        2007年,60岁的王树清从齐齐哈尔市副市长任上退休了。家人很高兴,希望他能回家陪伴。可是,王树清心里早就盘算好了:他要回老家拜泉,守望心中的绿色梦想。

     

        在双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王树清远远看见成群的牛羊在丰乐水库的湿地上啃草。他一个箭步跑到羊倌面前,大声呵斥道:“中央有个9号文件禁牧你知道不?县里也有文件规定不许在这里放牧,知道不?”羊倌不为所动,手执鞭子猛抽两下向他示威。王树清夺过鞭子,冲着比自己高一头多的大汉猛甩三下:“和你讲道理,你装糊涂,那我现在告诉你,你不是羊倌吗?我现在是‘树官’,谁也不许动我的领地!”见这架势,羊倌脸色大变,赶着牛羊离开了。从此,王树清成了远近闻名的“树官”。

     

        正如布周所说,“选择了生态保护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忠诚;选择了忠诚,就选择了使命和责任”——而这,也道出了“生态英雄”的共同心声。

     

    “我们要守住每一寸土地,让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水青山”

     

        “我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执着坚守,把绿化沙地的理念渗透到植树封沙的志愿者团队,在绿化沙丘的同时也绿化人们的心灵”——这是廖理纯在公益行动背后更深远的考量。

     

        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廖理纯曾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2005年开始从事植树封沙绿化活动。2011年,他率领首批绿化志愿者奔赴浑善达克沙地,开始第一绿化基地的建设。2013年,他又在河北省张北县建立第二绿化基地。几年来,他先后率领204批次志愿者逾7000人次参与绿化植树活动,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人民币,种植树苗150多万棵,绿化沙地40000亩。

     

        每年4月中旬到11月中旬,廖理纯都在基地种树,与志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参与到祖国的绿化事业。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三面环山,有近万亩的荒山荒坡。1999年以来,在村党委书记、宿州市化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化东的带领下,全村人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收入大幅增加。

     

        近年来,王化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绿化荒山”的号召,大力发展干杂果业,栽植甜杏、板栗、石榴、李子等苗木70余万株,使荒山成为花果山,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全村650户、2000多人通过林果经济脱贫致富。如今,夏刘寨村已首批进入安徽省“森林村庄”和“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

     

        依靠沙漠生态经济这根“针”,亿利资源集团花了29年时间,在荒漠大地上“绣”出一派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我和我的同事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喝着黄河水长大。过去这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父老乡亲连吃饭都保证不了。一条河、一座沙漠,阻隔了这里千百年,人们生活不便,有很多困难。这也是我近30年坚持不懈治理这座沙漠的主要原因。”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坦言。

     

        与传统扶贫方式不同,王文彪始终坚持“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理念,将荒漠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创造出充分考虑沙区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因地制宜利用沙区资源禀赋进行生态治沙、产业脱贫联动的“库布其模式”。

     

        沿着库布其穿沙公路前行,沙坡上沙柳、胡杨等树苗随风摇曳,远处起伏的沙丘如浪花般绽开……经过29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变绿了,沙尘暴减少了,生物变多了,气候改善了,创造出5000亿元的生态财富,率先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亿利资源集团也成为引领全国沙漠绿色经济的先锋企业,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治沙领导者”。如今,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模式已成功走入甘肃、新疆、西藏、青海以及沙特、蒙古、澳大利亚等“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和国家。

     

        “多年的实践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区的农牧民是可以变富的。我们要守住每一寸土地,让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水青山。”王文彪坚定地说。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在,但我们一定能够影响未来”

     

        不忘初心,百折不挠,面向未来,既是“生态英雄”用于自勉的座右铭,也是影响、激励、教育公众的精神闪光点。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发明的菌草技术不仅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还成功应用于生态建设、菌物饲料与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方面。

     

        多年来,他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钱袋里”的理念,奋战在科研、推广、教学第一线和“老少边穷”、发展中国家最艰苦的地方,先后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及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援外技术合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与推广项目,为科学研究、扶贫减困、保护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目前,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1个省487个县推广应用,并传播到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在新世纪,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自2008年担任江西省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以来,李跃便全身心投入到湿地候鸟的保护工作。他利用临湖近鸟优势,在湖区重点乡镇、村组布眼防线,聘用当地农民为护鸟员,发挥一线宣传、巡护、报告的辅助补充作用。2012年,他多方奔走,策划筹建了全省首座候鸟救护医院,还成立了“小天鹅”护鸟协会和鄱阳湖生态摄影协会,为湿地候鸟撑起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大伞。

     

        在“鄱阳湖卫士”李跃看来,保护好这些美丽精灵,守护好它们自由迁徙的通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自己付出更多心血。

     

        2000年,当深圳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游云第一次走进红树林,就被它的魅力所征服,从此无怨无悔地踏上了生态教育之路。

     

        在过去十多年间,游云以有“海上森林”美誉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实践,将成千上万的师生领入自然保护的大门。2008年2月,“游云—生态教育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以中小学环境教育推广为核心任务的教师工作室,搭建起教育部门、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及民间组织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她编撰的《走进红树林》《观鸟观自然》等系列生态教育教材被深圳市近万所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配套教材或地方校本教材引入,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师生认识到红树林这一重要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在,但我们一定能够影响未来!”这位守护红树林的灵魂工程师,在生态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从未止步。

     

        这些默默耕耘的“生态英雄”,在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对生态事业的坚守与付出的同时,也唤起了全社会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生态英雄”。

     

        让我们携起手来,守护一片能够传承的绿色,集全社会之力谱写一曲生态文明的赞歌!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