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把艺术话语权交给公众

    ——深圳地铁美术馆传递城市文化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05版)

        【让城市发展进入美学时代】

     

        作为创新之城、设计之都,深圳这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在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途径方面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创新。

     

    变公共空间为艺术空间

     

        在深圳上梅林站、华强南站、华新站、桃源村站这四座地铁站,游客常常在艺术墙和艺术橱窗前驻足观看具有时代印记的油画、水彩、版画,了解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在南下之后为这座移民城市艺术事业注入的活力和精神,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史。

     

        “由于深圳区域丰富的资源,流动艺术空间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不定期替换地铁空间中展示的作品,我们打造出一个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流动美术馆。”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杨光告诉记者。据统计,深圳地铁日客流量达到400万人次。通过良好的公共艺术建设,地铁站就能转化成为人流量巨大的“美术馆”,成为满足公众艺术审美需求和传递城市文化的艺术空间,“地铁美术馆”主题概念因此而诞生了。

     

        经过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历经一年多的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公众展示、协同创作流程,53个站点被囊括其中,以49个固定艺术墙展、地铁“小百科”展、11个流动艺术橱窗展的形式展示地铁站及周边的文化、历史、故事,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迪。“一方面,我们希望艺术作品走进公共空间,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在搭乘地铁的时候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每一个在公共空间观看艺术墙的市民和艺术爱好者,通过艺术家的镜头重温历史,获得启发、知识和力量。”杨光说。

     

    以人为本与公众“协同创作”

     

        早在2006年,何香凝当代艺术馆就曾邀请3位颇负盛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铁车站专门创作3幅壁画,虽然视觉体验效果很好,但出于作品价值和安保原因,3幅壁画在短暂展示一周后便被收藏。

     

        “单纯在地铁空间内放置艺术品并不能完成‘地铁美术馆’的使命,需要考虑地铁公共空间的展示条件、公众的审美及鉴赏能力,让公众和作品能产生反应和互动,以传达‘地铁美术馆’的公共艺术精神。”杨光表示,“我们把艺术话语权交予公众,希望公众参与‘地铁美术馆’的项目,让大家选择、决定与探讨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艺术作品。”

     

        为了充分实现公共参与性,深圳“地铁美术馆”通过网络平台、作品说明牌和二维码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通过扫描二维码,公众可以对作品进行反馈和留言;在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进行线上线下方案的展示,通过网络反馈、现场留言本的方式征求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城市文化符号和本土艺术展示平台的功用在深圳“地铁美术馆”中也同样得以实现。重社区、重环境、重地方、重历史,深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沿海文化、岭南文化、建设文化等等题材都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现有的艺术家资源特别是一批本土艺术家参与其中。

     

        “我们希望,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实现公共空间的全方位互动,让高雅的艺术走出美术馆殿堂,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杨光说。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