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重庆,这颗我国西南版图上的璀璨明珠,集大山、大江、大河、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的特征,生成和孕育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文脉传统。麻辣的火锅、陡峭的地形、铿锵的口音,重庆无疑是一座个性十足的城市。如果非要给一个城市的性格和色调找一个极具美感的表达方式,那一定是通过艺术。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重庆这方宝地绘就了闻名于世的华美艺术篇章。伴随祖国的繁荣发展,重庆文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文艺领军人物,创作了许多讴歌时代、引领社会风尚的艺术精品。重庆中国画画家们更是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绘画语言表现当代中国的人文形象,彰显了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艺术探索的勇气。
日前,经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组织专家遴选的十位画家,带着他们描绘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近百幅中国画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齐聚。画家不同的年龄结构、成长环境和艺术追求在画纸上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图像。从内容题材来看,有表现时代人物的作品《巴金》、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渝东南之旅》、记录生活瞬间的作品《牧歌夜宴》;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工笔作品《落梦飞花》、水墨写意作品《巴山三月》、充满现代构成趣味的作品《秋夕》。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强烈的个人符号的缩影,而这些符号又都指向了同一个焦点,那就是他们与重庆这片土地的羁绊。当这些斑斓的色彩符号拼凑在一起时,我们也许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个性基调。
“我喜欢时代主题鲜明的作品,因为重庆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太多太多。”对于画家张春新来说,重庆的色调应该是厚重而沉着的,无论是作品《大山深处》里的父老乡亲,还是少数民族系列里的人物绘画,张春新笔下的人物造型似乎都带有一种雕刻感,面部的棱角肌理,衣褶的顿挫转折都映射出画家对于历史记忆的追念和感动。而对于来自农村的年轻画家唐德福来说,重庆的色调却是温暖又湿润的泥土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他深受“乡土艺术”的影响,但相比沉重、严肃的历史题材,唐德福更乐于在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真我。“儿时在农村的生活片段、外婆生日举办的坝坝宴、和玩伴的田间游戏都是我创作的重要元素。”驻足自己的作品《洱畔》前,唐德福讲述着自己对于“乡土艺术”的理解,画面中纵横交错的植被和烦琐的细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来刻画,而每每落笔,都是他对重庆色调的定义。可能在大多数人心中,“重庆”并不是温婉的代名词,她应该是火辣、积极而有力的,那么画家陈起可以说是很“重庆”。陈起眼中的重庆应该和他的画作一样,黑白分明、对比强烈、苍劲有力,从《大山不语》到《武陵清寂》再到《云憩武陵》,在相同题材的反复创作间,画家不断寻求着自我的风格形成和笔法突破。中国水墨画是黑与白的艺术,墨色画的不单是阴影体面,更是结构与黑白构成平衡的美感,其求索之路着实不易,如陈起所说:“画画是艰辛而幸福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只有谦虚学习并真正深入生活,才能把自然转化为图式,把感悟凝练为笔墨。”
重庆美术的雄浑之美见于画家豪迈的笔墨,梦幻之美见于作品绚烂不失雅致的设色,沉静之美见于画面中娴熟的笔线和精心安排的构图,这都让观者看到了重庆色调中洋溢的生机。这些画家的多种艺术面貌也许只是重庆色调的冰山一角,巴山夜雨的万种风情更是难以画尽。热情挥洒或是绵软悠长,不拘一格或是极尽精微,绘画风格取决于画家性格,但那份融入作品的对生活的真挚之心却都是重庆这片热土所赋予的。从这些深入现实生活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重庆老中青三代国画家在艺术作品中饱含着对创作臻善臻美的执着追求。他们在坚守传统文化立场的同时,又赋予了传统艺术生命以崭新的维度,为重庆当代美术史特别是中国画研究提供了极具代表性而又鲜活的艺术史料。
(作者:在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