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不少关于袁隆平的介绍,都是这般记述他的生日。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则披露,北京协和医院历史档案显示,袁隆平出生于1929年8月13日。在这份档案上,还有给这位“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也就是当年27岁的林巧稚。
4月20日上午,记载这一有趣细节的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示,《袁隆平的世界》生动、严谨、科学地展现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是一部细致叙述袁隆平非凡人生的史诗性作品。很多人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在艰难险阻中攀爬科学高峰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彰显出的精神品格,更值得国人了解和学习。这部书就在努力还原“一粒米”背后的人生世界。
在陈启文的笔下,袁隆平除了在稻田里为“一粒米”忙乎,还有着“刚果布式的笑容”,是游泳健将,喜欢拉小提琴,自我评价有着“七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身体,三十岁的心理,二十岁的肌肉弹性”,还对李贺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情有独钟。
要厘清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就无法回避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人工去雄、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系统……为了对这些农业科学术语有个初步认识,陈启文在参阅400多万字的科学专著的基础上,随时向袁隆平和他的学生请教,并跟随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到稻田考察学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闰良评价道:“隔行如隔山,陈启文已经跨越了这座山。”
“今年,我们正在向新目标——亩产1130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有把握说,有90%的可能性。”4月13日,袁隆平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表示。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在陈启文看来,处于“米寿之年”的袁隆平,借用陆游的这句诗来形容,再也贴切不过。
(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