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

    寻道于求变之间

    作者:本报记者 荣池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6日 09版)
    机车大夫(中国画) 卢沉
    清明(中国画) 卢沉
    摔跤手(中国画) 卢沉
    大渔岛写生(中国画) 卢沉
    鸣禽图(中国画) 卢沉

        【艺境观象】   

     

        “从以线造型、书法入画,到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主线,这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水墨画,离开这些特点,就不是中国画。”卢沉对于中国画特点的概括也揭示了中国画的发展和变迁之路。所谓“志于道,游于艺”,如果学艺的志向在于寻道,那么对于卢沉来说,他的寻道之路无疑是求变的。

     

        画家、美术教育家卢沉擅水墨人物画,兼工书法,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水墨构成”课,试作现代审美情趣的写意水墨画探索。据卢沉课堂教学内容整理成册、于1990年出版的《卢沉论水墨画》,更是对中国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卢沉艺术的研究必然是对其在现代中国画发展中的价值予以重申和延展。

     

        日前,“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寻道求变”为名,突出“变”字,展览汇聚了卢沉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40余年间的写实人物画、书法、写意人物画、水墨构成作品70余件,强调了卢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迁和他在对于型神、笔线、品兴、墨构等中国画要素的具体实践中的求变之思。

     

        初看一幅中国画,一般人先看造型,后看笔墨,往往最能在瞬间触动人心的是有形状的东西。因此,历史上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如八大山人、石涛、贯休、陈老莲等,都是在造型上首先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笔墨如何,还需通过形态来表现,型神才是关键。

     

        卢沉代表作之一的《机车大夫》以机车修理工人送走修好的机车为情节契机,塑造了老中青三代机车工人朴厚的形象。画中做揩手状的老师傅、半蹲半跪的吸烟工人等形象尤其朴实可亲。作品在构思上的妙处是并不直接描绘“机车大夫”们为机车“诊病”的情境,也不直接出现“病愈出院”的那辆机车,而是只以弥漫在车轨上的青烟间接地使观者联想到那辆奔赴交通运输第一线的机车已经出发。扎实的素描功力奠定了《机车大夫》的人物造型基础,但同时卢沉又强调作画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单纯地描写对象,应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改变对象,有了艺术的夸张,才能产生艺术的味道。卢沉多年后的人物画作品《摔跤手》在线条造型上变得更加概括洗练,摔跤手的躯体棱角分明,富有粗细变化的线条对背脊、颧骨等人物特征处都进行了夸张,突出硬朗粗犷之感,从而达到神似。刻画时,卢沉并不拘泥于局部,人物眼睛的造型不光通过眼睛本身,更是从眼睛和周围各局部的关系来表现其特征,局部与整体、写实与夸张在作品中达到平衡。

     

        型神和笔线是写实功力的体现,那么品兴和墨构则是卢沉对于水墨的锤炼与革新。卢沉借助小品画的兴起对笔墨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常对同一主题的创作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晚年的他创作了许多以市民晨起遛鸟为题材、表现日常生活的小品画。《鸣禽图》系列中既有变形感和幽默感十足的作品,也有造型抽象、色彩纷繁的作品,这些同类题材的画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张都有新的追求和变化。从这些画稿和成作中,可以看出卢沉在艺术探索中的困惑与完成时走出困境的满足感,如在一幅画稿上他写道:“改弦换辙,绝处逢生”。

     

        20世纪80年代,卢沉开始追求抽象的思维能力,将西方的构成意识、形式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水墨画创作之中。《清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清明雨季路上撑伞的行人,卢沉用几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现人物的侧影、背影,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把画面进行了有意味的分割,也辅助指引了观者的欣赏顺序。画面整体的淡墨着色,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悲伤的情绪。卢沉作品的现代化转变主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儿童画和民间艺术。他认为,构成训练不仅能培养设计才能,更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打破单一定向、模拟自然的造型意识。他的水墨构成作品中就有一类没有形象,单纯用线条、墨块与色彩构成,常命名为“涂鸦图”,画作上的题字“能如小儿涂鸦,那是化境,吞吐古今,无论东西,得天趣者胜,要在不使有一笔吴生习气,师非师,法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正体现了他对于这种自由恣肆、纯真无邪的创作状态的追求。

     

        从《机车大夫》到《清明》、从写意人物到水墨构成,这些作品饱含了卢沉的思考、经验和心得,也记录着他的省悟、困惑与展望,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范本和艺术财富,呈现了一个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世界时的目光、姿态和艺术选择。寿有限,艺无涯,卢沉艺海寻道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对内心中渴求的艺术真谛充满无尽的向往,亦如他心中的艺术理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本报记者 荣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