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的新著《道德资本论》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20年学术的结晶、具有中国话语的原创性著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王小锡教授就提出了道德资本概念,随后发表了九论道德资本的系列学术论文和《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等相关著作。
《道德资本论》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论证了道德资本概念。作者认为,道德资本是指作为生产性资源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及其善行习俗、崇德行为等投(进)入生产并促进价值增值的能力与价值。同时指出,道德资本或作为资本的道德具有自身的逻辑边界,提出和认同道德资本概念,既不是一种泛道德主义,也不是一种道德万能论,而是指在生产过程之中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客观存在的理念、价值取向、制度、理性关系、道德行动等等的道德形态,生产(经济)活动的场域就是道德资本发挥作用的实际边界。在此基础上,作者特别指出,道德资本概念中的“资本”并非马克思使用和论述的经典资本概念,而是“资本一般”视阈下的生产要素资本范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看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不是物,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经济范畴,更是经济关系范畴,它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所论及的“资本”,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资本特殊”,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词。
该书富有新意地论证了道德如何使价值增值,即道德何以成为资本。作者认为,作为资本或精神资本要素的道德,即作为资本的道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促使价值增值的作用。换句话说,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效益,不能忽视道德的独特作用。他认为,道德是提高资本增值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生产力精神要素之核心;是人性化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灵魂;是缩短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重要依据;是理性消费的引导或约束力量;是市场信誉之源;是互联网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前提;是凝聚企业力量之关键等等。而且,事实上,道德一方面充当资本的盈利手段,另一方面却是对资本做“内在批判”。前者是强调在正当意义上获取更多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后者是指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塑造着人本身,而这些由于人而被提升了的人类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反过来又会内在地成为约束资本负面效应的力量,也即对资本的“内向批判”。
该书作为世界独特的经济伦理或伦理经济理念,具有严密的逻辑理路。首先,作者以“道德本体”“道德本样”“道德本真”三个逻辑递进的学术理念说明道德既是科学理念、现实理想,更是具体行动,是意、形、行的统一,独到地探讨并回答了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进而作者抓住非常有代表性的“真正的经济”“帕累托佳境”“囚徒困境”等经济命题或经济典故,论证并说明经济与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经济活动,即凡有经济必有道德。在此基础上,书中理论联系实际地有重点地探讨并阐释了道德何以成为资本的基本观点,作者十分重视案例分析和说明,使得道德资本理论在深入浅出中展示了它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该书作者在围绕道德资本进行学理透视的基础上,深入我国各类企业,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调查,在道德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一是设计了很具实用性的企业道德资本实践与评估指标体系,以其为道德作为生产性资源进入生产过程提供操作性手段。二是提出了企业道德资本的培育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案,为不断提升企业道德水平,增强企业“道德资本量”提供了富有参考和启迪意义的。
(作者:章海山,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道德资本论》王小锡 著 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