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
我国政府部门将乳腺癌与宫颈癌合称“两癌”,且逐年加大宣教力度。2009年,北京市将“两癌筛查”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全市推开,女性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筛查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普及。但在“两癌”防治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女性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已经浮出水面——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称为子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报道,全球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数量不断攀升,在欧美地区,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首位。2014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情况,肺癌、乳腺癌、胃癌排名前三,而妇产科常发的几类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排名第六位,宫颈癌排名第八位,卵巢癌排名第十位。北京市2014年6月发布的居民癌症发病率数据中,女性的癌症发病比例,子宫体癌症占所有癌症发病率的25%,在乳腺、肺、结直肠、甲状腺之后,排名第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逐渐增多,加之不规范的激素应用,这些因素使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宫颈癌高发于40岁到55岁之间不同,子宫内膜癌相对高发于50岁到70岁之间的女性。通过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敏感性仅为60%~70%,而筛查可使子宫颈浸润癌发病率降低90%。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敏感性可达90.2%,准确性达88%~90%,相较可知,加强筛查的成果将更加显著。但是,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始终未获得与宫颈癌相同的关注与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应提倡“两癌”向“三癌”筛查转变。
目前,国内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刮宫取得子宫内膜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随着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工具不断改进,国外已有将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的研究。由笔者领导的专业团队,已经成功将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技术应用于临床,通过数千例病例的数据分析证明,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可以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工具。相较传统的诊断依据,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取材满意度高,操作简单、安全、无痛,在门诊即可完成操作,使很多受检女性免于刮宫痛苦与手术风险。在此呼吁广大女性,要关注自身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此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三癌”,乐享人生。
(作者:廖秦平 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