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6日 星期日

    深圳:

    缘何经济发达“份子”“彩礼”不高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6日 02版)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入乡随俗,份子钱量力而行,派红包小额为主,彩礼不相互攀比,不为人情所累,让习俗回归本源,注重的是延续传统文化内涵。

     

    “利是”虽小 情谊不减

     

        在岭南地区,“红包”被称作“利是”或“利事”,即好运连连、诸事皆宜的意思。因此,包红包在岭南被称为“派利是”“封利是”。

     

        在深圳过年,年轻人走亲访友转一圈,通常能收发十几个“利是”:长辈派发给晚辈,已婚人士派发给未婚人士,节后返工还有上司派发给下属的“开工利是”……到了正月十五“拆利是日”,欢欢喜喜拆开十几个“利是”,总计二百元左右。吉祥如意收得满满当当,经济和“面子”“人情”没有任何负累。

     

        “深圳人过年‘派利是’讲求的是新春佳节欢乐的氛围,以及吉祥如意的寓意,在于分享和收获的喜悦而不在于金额多少。”深圳渔民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兴炎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熟知近几十年间的风俗变迁,“20世纪80年代通常包1元、两元,90年代5元、10元,现在也就10元、20元,直系亲属至多也就是100元。”

     

        黄兴炎对于这一风俗充满了赞叹。今年春节,他作为长辈,派出去了上百个“利是”,花费仅两三千元,相比目前许多地区单个红包动辄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金额算是十分幸运。这样重传统、轻内容的“派利是”,对绝大部分深圳人来说都算不上是负担,同时,礼尚往来、尊老爱幼这些优秀传统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前随份子一般以赠送棉被、暖水瓶、脸盆等物资为主,如今封三五百元,综合人均8000多元的月收入来看,与江浙一带甚至山东、河南等地一些农村地区相比,金额算是合理。”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廖虹雷认为,在深圳,“随份子”仍然以传承有喜当贺、互帮互助、受惠不忘的传统礼仪和内涵为主,文化意义居于首位。

     

    有里子才有面子

     

        地处岭南,与中原相隔千里,遥远的路途和崎岖的地形使深圳当地相对闭塞、信息滞后,“利是”多以小额纸币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延续古时“压岁钱”以红绳穿几枚铜钱的习俗,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如今的经济意义。

     

        “地理、历史因素让广东的许多传统风俗流传至今,仍然保留其朴实的原意。”廖虹雷说,古新安县(今深圳)的人口构成以客家人和广府人为主,客家人历来有勤俭节约的习惯,而广府人具有重实干、轻客套的传统,两种风俗融合之下,形成了如今“礼轻情义重”风尚的文化根源。

     

        “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人与港澳有亲属往来和经济往来,港澳同胞的良好风气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廖虹雷回忆起1986年,他去香港参加外甥的婚礼,想着身为大陆的“穷亲戚”不能丢“面子”,廖虹雷按两地的礼金、收入比换算,咬牙包了一千港元的“巨额”红包,没想到婚礼结束后,妻姐却悄悄将八百港元还给他,并告诉他,香港当时的“行情”不过一二百元,也有人按西方的方式以礼物代替礼金,红包作为友好与关爱的表示,不应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