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
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使全世界认识到了体育外交的重要性,改善了阻隔多年的中美关系,翻开了中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1971年10月下旬,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第二次访问中国就来到北京体育大学参观,基辛格在观看了北体武术队的太极拳表演之后,对中国的武术赞叹不已,回国后立即邀请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外交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目前,我国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广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武术的全球化之路将成为中国体育外交的又一次伟大实践。
武术一直是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代表项目。武术具有一定的体育属性,但“体育”还远远不能涵盖中华武术的内涵。“体育”是西方社会特定文化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符号。而“中华武术”则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北京体育大学一直致力于武术的全球推广。进入21世纪,北京体育大学在武术推广方面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07年8月29日,由北京体育大学承担建设工作的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建立的唯一一所具有体育特色的孔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在卑尔根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将武术教学提升到与汉语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武术与汉语齐飞,这种中华文化传播新模式得到了国家汉办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
经过多年发展,到2016年,全球78个国家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武术等中华文化课程,注册学员3.5万人,18.5万人参加相关体验活动。
作为一所体育专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推广中华武术的重任。比如,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师门惠丰、校友仝飞舟主导创编的“巡天”太极拳,在太空由航天员练习并向全球播出后,太极拳在调节人体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功效再次得到了广泛认可,太极拳文化也得到了一次全方位传播。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武术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就是武术师资严重短缺问题。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有精湛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还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阐释能力和话语转换能力。要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诠释武术动作背后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任一素质,传播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但是,达到这个标准的武术文化传播人才十分稀缺。目前武术师资培训缺乏有效和长效机制,部分教师外语水平欠缺,还有部分教师技术不全面。此外,武术教师和志愿者流动性大,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武术文化传播效果。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师资培训体系,加强武术师资培训工作,为武术文化国际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作者:池建 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