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

    相逢在盛唐的撒马尔罕

    ——《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出版缘起

    作者:毛铭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1日 16版)
    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西墙壁画,突厥武士、吐蕃和高丽使臣。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意]康马泰 著 漓江出版社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法]葛乐耐 著 漓江出版社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俄]马尔夏克著 漓江出版社。本文图片选自《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

        【编译者说】

     

        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万里之行,那么其中有六千里行程是走在中亚五国的雪山、沙漠、草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了解中亚风物,就没法深度认知亚历山大东征、张骞凿空西域、玄奘取经这些改变欧亚丝路大格局的历史事件;从而对“一带一路”文化外交策略的整体认知就会很有局限。

     

    万里丝路,六千里在中亚,但中亚学术名篇译著缺乏

     

        中亚地处欧亚丝路的交汇处,是胡汉交流的文化脐带:中国与突厥草原、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波斯、中国与希腊拜占庭的文化互动,都是在中亚衔接完成的。中亚五国,是汉武帝夺取天马之战、寻找大月支的地方;唐太宗打败突厥汗国、拓土万里的地方;武则天帮助末代萨珊波斯王子卑路兹抵抗大食入侵的地方。中亚五国近年的考古成果,唤醒我们汉唐大国崛起的秘密,传递给我们欧亚丝路千年财富和文明的珍贵情报。

     

        20世纪90年代王治来教授就苦心撰写《中亚史》。2016年11月,87岁的王老在故乡长沙对笔者说:“在中国研究中亚的学者太少了,相应带出来的学生也太少了,翻译成中文的中亚学术名篇,更是寥若晨星。在汉地做中亚学,我,好孤单。”2002—2013年之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国专家撰写的《中亚文明史》六卷,由芮传明、徐文堪、马小鹤、华涛、蓝琪、吴强等教授翻译,成为中亚学经典参考书。可怜六位国内顶尖学者积十年翻译之功、六卷本、一百万字学术巨著的全部稿费只有六万元。中亚学如此艰苦卓绝的治学环境,无人问津也不难想象!近年来国内中亚史的翻译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元帝国时期,伊斯兰之前中亚文明的历史、地理、考古、艺术、民族、宗教的学术名著,依旧缺乏全景式的译丛面世。

     

        2004年《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学的新探索》国际会议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兰西远东学院、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北京图书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当时有十几国学者近两百位参加,盛况空前。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和法国的魏义天博士共同主持了会议。语言学家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和吉田丰教授分别解读了《粟特人古信札》和西安北周史君的粟特文墓志铭;北京大学林梅村、突厥学家耿世民、注解汉晋西域传的余太山教授等都提了精彩的问题。当时学界众人喜气洋洋地认为:“中亚学的春天来临了”。但是之后十二年,翻译中亚考古名著还是迟迟不见动静。这和中亚考古领域的学者本来就比较稀少,几位著名中亚学者教学写作都非常繁重,翻译团队人手不足有关。

     

    展示国际中亚学者的丝路情怀,搭建中亚与中国的学术桥梁

     

        笔者自从2003年受法兰西中亚学院邀请,赴撒马尔罕古城考古场地以来,一直受到中亚考古界多位师友的引领,几乎每个夏天考古季都要参加守护中亚五国的佛寺和壁画遗址。这是一片沙漠神奇热土:如今这里的父老乡亲信奉伊斯兰文化;古城遗址出土的却是拜火教和佛教遗迹;而来此追寻文化遗产的各国中亚学研究者们,都虽九死而未悔、把血汗与青春洒在这里。笔者近年来参加编辑伦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在十二年中英文互译丝路考古论文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甘苦心得。著有《吐火罗人起源研究》的徐文堪教授多次写信鼓励笔者,于是翻译《丝路译丛》这六本、60万字的使命就落在了笔者肩膀上。

     

        《丝路译丛》的出版,一来导引国人走入中亚场地,管窥中亚考古团队的最新成果;展示考古学家们无国界抢救文化遗产的丝路情怀;二来让中亚在盛唐千年之后重新进入中国的文化视野,搭建中亚与中国的学术桥梁。

     

        国际中亚学群星璀璨,本译丛限于篇幅,只能撷取六位代表作者:埋在沙漠热土的中亚考古之父、守护片治肯特五十年的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马尔夏克教授;“此生愿为康国人”的撒马尔罕考古队长、法兰西学院葛乐耐教授;中亚考古界骑士,重寻大月支佛寺宝藏的乌兹别克国家科学院瑞德维拉扎院士;1995年最先研究粟特人在北朝石刻上的拜火教仪式的纽约大学乐仲迪博士;研究粟特与北朝隋唐、印度、波斯,学术跨度惊人的意大利康马泰博士;33岁接掌冬宫中亚高加索分馆和片治肯特场地、是马尔夏克在冬宫和场地的双重继承者卢湃沙博士。这六位译丛的原作者,实战在战火纷飞的考古第一线,不仅有学院素养,更有考古场地的背景;不仅有史料和古语言分析能力,更有解读“达·芬奇密码”的能力。

     

        文物出版社前总编、中国遗产研究院葛承雍老师写序说:“该丛书以丝路沿线地域为经,以文化交往为纬,钩织出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以飨急需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中国读者。”

     

    以图证史、现场探案、译笔清丽的译丛特色

     

        《玄奘之旅》译丛的三大特色如下:

     

        其一,以图证史。国内学界对于分析文献史料,极其丰富、细腻。但年轻学子感到枯寂的是图像资料不足。有图有真相。在历史的迷雾面前,一图胜过千言万语。译丛选取考古所得图像资料,如城池、壁画、石刻、织锦、钱币等,足以冰释多年困惑,厘清史料所阙的证据。在选取学术名篇上,笔者关注了三大板块:一,粟特人在中亚本土的三大古城壁画;二,粟特人在北朝石葬具上的叙事石刻;三,北朝隋唐的丝路文化互动,如粟特与波斯,粟特与印度,粟特与突厥草原,粟特与希腊拜占庭。每本约十二万字,图片一百幅,包含最新的欧亚考古遗址平面图、古建筑复原图、文物线描图、壁画彩图等。

     

        其二,现场探案。六位原作者在沙漠考古场地现场挖掘、指点江山;译者在沙漠场地参加挖掘、做笔记;原作者们现写、译者现译,十二年来从圣彼得堡冬宫到罗马大学,原作者和译者穿梭于一场场国际会议之间,每一篇原作和译作都是新鲜出炉。就像傅抱石先生的画,有雷雨击打山林和悬崖的速度感。“解衣磅礴,真宰上诉”。一位书友说,读此译丛“如剥蕉叶,层层深入”。原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例如: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创作于唐高宗册封粟特王拂呼缦的时期,然而主墙为何以突厥武士为主体人物?难道这个大使厅之前不属于粟特王,而属于一位统治粟特的突厥王子?马尔夏克的《辉煌的大使厅壁画》为你剖析。翻译到此,如同穿越了一场中亚宫廷盛宴,空中仙乐袅袅,天花徐徐散落。

     

        其三,译笔清丽。有谚语说翻译之所以称为“翻”者,如同翻织锦袍,锦袍面子与里子纹样相似却花色不同,如面子是红地金花,里子就是金地红花,这是一种重新编织又处处呼应的匠心。中亚学术名篇,文字上不免涉及中古波斯文、梵文、粟特文、突厥文、阿拉伯文的人名地名书名;中亚在王朝更替上,经历了波斯王大流士统治、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印度贵霜王朝、萨珊波斯帝国、白匈奴游牧帝国、西突厥汗国、大唐帝国、大食帝国、蒙古帝国、帖木尔王朝、沙俄征服等。为了化繁为简,译者确实需要付出绣花般的功夫:给六位原作者写小传,抓取考古学家在场地的音容笑貌;给每篇文章写概要,从纷繁考证中提炼重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译笔汲取《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酉阳杂俎》的笔墨,试图还原历史的镜头感。如马尔夏克一书开篇《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考古证据表明整个七世纪,粟特各大城池如怒放花朵一般繁荣兴旺,撒马尔罕在玄奘眼中风物盛极一时。成吨铜钱在撒马尔罕铸造,丝路驼队熙熙攘攘,丝绸宝货流溢市井。极目而眺粟特九国:蚕桑之艺、阡陌呼应;机杼之声、户牗相闻;珠玉林罗、巧匠云集。

     

        如果你是文博界的老师和青年学子,这套译丛将是你书斋的参考,是你下一次丝路展览、下一篇论文的灵感源泉。源自巴比伦的娜娜女神、印度的克里希纳史诗、贵霜朝的桦树皮经卷、突厥的带刀武士、柘枝国的金币、拜占庭的赞丹尼锦,在字里行间熠熠生光。

     

        如果你是艺术创作人,可以在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中,谱写音乐,挥动画笔;粟特壁画上的少男少女正拨动箜篌、斜抱云和,在粟特王的仪仗队伍中、在武则天的龙舟上、在唐高宗猎豹的上林苑里,遥遥向你微笑。

     

        如果你是个热爱大自然的驴友,不畏跋山涉水之艰难,可以揣上这套译丛,追随着张骞、李陵、细君公主、法显、玄奘的脚步,去素叶城寻访突厥可汗的牙帐,去穆格山凭吊戴瓦什提契王的最后城堡;去铁尔梅兹古城外的喀拉帖佩,探险蛛网大如车轮的盘丝洞。

     

        如果你是大都市的白领,一年也挤不出几天假期可以去往中亚度假,可以通过阅读这套译丛,卧看兴都库什大雪山、神游王子骑象猎豹的红厅,在梦中出玉门关、驰骋突厥草原、渡过阿姆河,与胡旋女相逢在盛唐的撒马尔罕。

     

        (本文作者:毛铭,系《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译者、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