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

    马尔夏克:中亚考古之父

    作者:徐文堪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1日 16版)
    碎叶城出土的神祇与骆驼铜牌。图片选自《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

        【读书者说】

     

        编者按:丝绸之路文化成为当前学界的热点,也受到多方的关注。海外学者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期《光明悦读》为读者推荐漓江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翻译著作“丝路译丛”。该丛书内容涵盖了中亚五国丝路考古的最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文化信息,揭秘了许多历史悬案,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我们刊发两篇相关的文章,以飨需要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读者。

     

        2006年7月28日,马尔夏克教授在他从事考古工作的片治肯特场地去世,按照当地的习俗,于当天埋在他长年从事考古工作的遗址旁。十年后,漓江出版社首次引进马尔夏克著作的中文简体版,以纪念这位“中亚考古之父”。

     

        马尔夏克(1933.7—2006.7)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他的父亲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笔名伊林)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科普作家,同时他也是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影响深远的青少年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名称就是取自马尔夏克父亲伊利亚的作品。马尔夏克的伯父也是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和翻译家。美国学者乐仲迪评价道:“马尔夏克对粟特传奇、童话、寓言的钟爱,就是源自其家族的天才基因”。

     

        1954年马尔夏克21岁,追随中亚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别列尼茨基教授参与考古发掘。1956年,马尔夏克在莫斯科大学获得考古学学位,前往塔吉克斯坦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转到冬宫博物馆工作。196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取得考古学博士。1978年升任冬宫中亚和高加索馆长,1983年担任片治肯特考古队队长。他专注于片治肯特城的发掘工作足足有50年,2006年7月28日,在考古现场殉职。遵从其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片治肯特古城城墙之外。

     

        马尔夏克学识渊博,用俄文、英文、法文写作,著作等身。他治学的范围从地中海地区延伸到中国,尤以对中亚和波斯的金银器、粟特壁画和雕塑的研究为学界所称道,被誉为当世解读中亚和波斯古代艺术的第一人。由于马尔夏克出众的学术成就,他生前获得的学术荣誉很多,他获得过法国金石与铭文学院颁发的吉尔什曼奖章、塔吉克斯坦颁发的友谊奖章、俄罗斯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收录了马尔夏克和夫人腊丝波波娃的论著九篇,大多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壁画与娜娜女神》,第二部分是《突厥人与粟特人》,第三部分是《粟特与北朝》。该书除正文外,还收入了译者撰写的对马尔夏克夫妇的深情回忆文章;并附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纪念马尔夏克的专文和他所编《马尔夏克历年著作》;美国学者乐仲迪所写的题为《中亚考古之父》的悼念文章;这些资料对于全面了解粟特考古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马尔夏克教授的学术业绩,是极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部分三篇文章,着重论述古代粟特艺术的三大中心:即布哈拉古城的瓦拉赫沙宫殿、撒马尔罕古城的大使厅、撒马尔罕以东60公里的片治肯特古城。粟特人建立的国家分布在粟特地区大大小小的绿洲上,其中以撒马尔罕康国为最大。粟特人主要信奉源远流长的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拜火教),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一信仰渗透到了历法、礼仪、建筑、壁画、习俗以及日常生活。

     

        片治肯特城的发掘工作,在世界考古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就是马尔夏克教授和他的夫人瓦伦蒂娜·腊丝波波娃女士。对于世界闻名的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马尔夏克进行了多年研究,他的最终结论是大使厅的创作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于658年,唐高宗加封拂呼缦为粟特王之时;二是作于公元640年,突厥统治粟特时期。大使厅的四面墙展示了丝路的四大国家:西墙突厥、南墙波斯、北墙唐朝、东墙印度。

     

        本书第三部分,讨论了出土于中国,现藏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北朝石雕,并与现藏法国、德国、美国的安阳石榻、国内发掘的安伽墓葬和虞洪石椁以及出土于山东青州(益都)的北齐石刻进行比较研究。3世纪到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加上粟特地区战乱等原因,大批粟特人沿着陆上丝路东行到敦煌、新疆;之后更移民到北朝的长安、洛阳、太原、安阳等地。在中国新疆,有大量的粟特语文献出土,内容多是宗教文书,包括佛教、基督教、摩尼教。除了纸质、木牍和羊皮文书之外,蒙古等地还有一些重要的碑铭出土。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以西的烽燧中发现了七封“粟特语古信札”,经过著名语言学家亨宁和辛姆斯-威廉姆斯等先后解读,确定时代为公元313年西晋南匈奴叛乱之际。

     

        “粟特人在北朝”是近年国际丝路学界最热门的主题之一。2001年5月,马尔夏克夫妇来到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与中国学界讨论粟特人在北朝的祆教遗迹。

     

        2016年是马尔夏克教授在中亚场地逝世十周年,他的论文选集《突厥人、粟特人、娜娜女神》以中文出版,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笔者谨在此郑重推荐。

     

        (作者:徐文堪,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总编审、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