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3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
新业态“一马当先”
中国互联网用户走进了“付费买欢乐”的新时代,2016年中国视频网站的付费用户接近8000万个,视频付费市场规模超100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文化消费的终端、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从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到文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都被互联网深深地改变着。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维度。这样的发展态势,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撑,2016年文化产业十大行业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速度最快,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 。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快速发展的势头刚刚开始,还会有新的腾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公司战略发展总监任超认为,要保持这种“一马当先”的发展势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在新的发展中要注重“以用户为核心”,一方面侧重信息的开发和分发,让内容呈现精品化和垂直化,特别要注意信息内容从“图文化”向“视频化”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侧重信息的渠道建设,立足已经形成的“多屏”市场氛围,加强内容资源的整合和衍生品开发。
新模式“点石成金”
“宋城演艺2016年净利润已经是太阳马戏团的2~3倍。”宋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巧灵透露,2016年宋城演艺盈利约8.5亿元至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5%~55%。从杭州起步,宋城演艺又先后在三亚、丽江和九寨沟三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形成复制,放大了“千古情”IP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2016年9月文化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意见》,针对歌舞娱乐和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娱乐行业经营模式陈旧、产品类型单一、消费人群狭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提出鼓励娱乐场所丰富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并给予相应的扶持;还鼓励企业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文化娱乐产品,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传统的文化艺术市场,引入新模式、新机制,既提供了多彩的文化产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创造收入,迸发市场活力。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的演出市场也持续升温,市场规模再次扩大,票房收入达17.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逾一成。演唱会、音乐会、马戏、相声等演出收入增长迅速,增幅都在10%以上。而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文化艺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更“破纪录”到312亿元、增长达22.8%。
新消费“一举两得”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讲求精神生活的质量,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文化方面的新消费,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带动就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挥作用,可为“一举两得”。
2016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营业收入1242亿元、增长19.3%。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包括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摄影扩印服务三大类。具体说来,娱乐休闲服务中又包括:歌舞厅娱乐活动、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网吧活动、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等。这一个个增长的数字,记录了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比如话剧、演唱会、音乐会等演出类型中,年轻观众的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戏剧类和音乐类的年轻观众最多,2016年共超过700万人次,占总演出人次的66.9%。
(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