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论衡】
“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田地不用耕,处处麻将声。”经过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变化巨大,农民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春节期间,我与一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同志交流,他说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可用三“多”三“少”来概括:“斗地主”“搓麻将”“喝酒猜拳”的多,读书看报、学技术、了解市场的少。
三“多”三“少”是时下很多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很多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对于“改水”“改路”“改厕”“改房”等硬件建设比较重视,但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好的道德风尚的培育、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等软件建设重视不足。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在思想深处没有摆脱旧有的、片面的发展观、政绩观的束缚,只见物质、不见精神,只看到经济发展的“急功”,而对于文化建设的“慢功”缺乏足够耐心,这种“两手”用力不均的短期行为让“短板”凸显,长此以往,只能让“短板”愈短。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农民群众反映,小时候,虽然农村还不富裕,但感觉很充实。农闲时,人们还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下下象棋,讲讲故事,唱唱歌;过年过节时,农民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民间活动,如划旱船、踩高跷、舞龙灯……既平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如今,人们聚在一起,农事、国事、天下事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与赌博打牌有关的事倒容易成为热门话题。
在农村走访调研,往往少见图书室、阅报栏,却能常见公开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封建迷信活动。赌博之风盛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格调健康、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日益式微,烧香拜佛等日渐“复兴”,非正式的宗教活动开始蔓延,一些人在精神上寄托于神灵。一些人斗富、显富、炫富,在酒足饭饱之后,仍感到“活得真累”“活得没意思”。
过去,农民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现在,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早已过了“温饱”线,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了。可是从现实的情况看,城里人闲暇时有电影看,可以到各种娱乐场所消费,还可以到互联网上“冲浪”;而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想自娱自乐,没有场所、没有道具、没有牵头人;送戏下乡,最多也就送到集镇,送到乡下的,很多是一些格调低下的表演,有人说,与其去看这些表演,不如打打麻将。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从表面看,造成了农民生活单调,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扭曲了农民的观念。特别是赌博成风,使一些农民养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好吃懒做的思想,不想创业,不想劳动致富,不想发展经济,只想不劳而获,甚至用违法手段损害他人利益。
辛勤劳作之后,温饱无虞的农民也需要有特色、有看头、对口味的文化产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进而引领农村新风尚,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务之急,我们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杨明生,系湖北省政协特邀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