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数字小姐”“替身偶像”“抠像剧”频现,演员群体陷入信任危机,专家呼吁——

    影视圈急需补充精神之钙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本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09版)

        这半年,有关明星不敬业的各种新闻此起彼伏。先是演员刘涛在采访时爆料,某女演员在对戏时用念数字来代替台词,全靠后期配音。就在舆论对“数字小姐”的讨论刚消停没几天,又有网友爆出某位“小鲜肉”在拍摄电视剧时连用3天替身,自己却没有出场。紧随其后,成龙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有的演员不敬业,痛斥他们把自己当大牌,打戏都拍完了,才过来拍两个镜头喘喘气装样子。而在最近,某热播剧中又出现大量在摄影棚内用绿幕拍摄后期合成的抠像镜头。这些爆料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演员群体乃至演艺圈陷入了信任危机。在一片质疑声中,演员和演艺圈如何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获得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挣得多、干得少,还投机取巧

     

        其实近年来,演员素质参差不齐、艺德有待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影视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指出,一些所谓的“明星”,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再局限于演戏,而是更多地关涉到形象、名声、利益、关系和社会地位。为了维护形象、谋取经济利益,他们参加广告代言、综艺节目、网络直播等大量社会或商业活动,有的还开起公司、拿上股份、当了老板。他们连背台词甚至实际拍摄都只能抽时间,根本无暇揣度角色、磨炼演技,更别谈进行艺术探索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人气演员拿着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片酬,却为了赶档期,集中几天拍摄,一天拍几十场戏,只拍近景和特写,其余镜头由替身完成,导致以前为备用应急或完成危险动作而存在的替身演员成了当下一些影视剧中的“主角”。在获得人前风光与超高收益之时,某些演员不但没有感到身上责任重大而严于律己、精进演技,反而用“替身演戏”“绿幕抠像”等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方式糊弄观众,时不时还爆出出轨、吸毒、嫖妓丑闻,久而久之,演员群体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多方包庇,释放错误信号

     

        杨洪涛进一步分析道:“制作方对参演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视不足,助长了演员不务正业的风气。有些制作方以商业逻辑代替艺术思维,认为只需找几个徒有其表的明星摆好造型,露出迷人的微笑和空洞的眼神,就可以把观众迷得七荤八素,获得源源不断的票房、收视率和点击量,所以在选角时把人气与颜值当成主要评判标准,招揽容易受广告商和粉丝青睐,却缺少表演经验,甚至与所饰角色的形象气质并不相符的“小鲜肉”、小花旦、网红、主持人、体育明星出演。还有的出品方为了压缩成本,加快拍摄节奏,一再降低对演员的要求。有的演员没时间背台词,就让他们用念数字代替;有的演员同时拍几部戏,分身乏术,剧组就用替身拍摄背影或远景找补。社会舆论宽容暧昧的态度,也成为演员行业乱象滋生的温室。很多粉丝看影视剧为的是支持偶像,关注点并不在剧情和演技上。还有一种情况,演员因演技差而遭到观众诟病,却形成话题效应,吸引更多人观看吐槽,反而为参演作品带来骄人的收视或票房成绩。”

     

        在多方包庇纵容之下,诸如“数字小姐”“替身偶像”这样善于投机取巧者,不仅没有受到非议或孤立,反而片约不断。选取“数字小姐”担当重要角色的影视作品不仅没有遭遇市场滑铁卢,反而票房或收视飙升。对此,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表示,这种带有偶然因素的成功,向影视圈释放着过度炒作、价值扭曲、一夜成名、不劳而获等错误信号。如此吊诡的现象一旦泛滥,势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真正肯下功夫进行艺术创作的从业者和品质优良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少。那些只把观众当成能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收视的数字来计算的做法,将迅速消耗大众对影视产业的信心。竭泽而渔,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伤害,也将对社会文化生态产生污染。

     

    克服“钱景”诱惑,演员急需精神补钙

     

        “诸如‘数字小姐’‘替身偶像’本应被视为影视产业的公害,人人喊打。然而,这些演技欠奉的高片酬演员不但没有被人鄙夷摒弃,反而频繁见诸各种热门作品,说明一部分创作既缺乏文化自信,又缺失文化敬畏之心。要扭转这一现象,影视圈急需补充精神之钙。”薛晋文一针见血地指出。

     

        杨洪涛表示,把戏拍好是一个影视从业者安身立命之本。每个从业者都应该以此事为镜鉴,在纷乱的市场环境中重拾初心,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影视归根到底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创造。面对这样一份神圣的事业,演员理应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领悟不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禁受不住背台词、磨演技、下生活的枯燥乏味,就不要轻易走上舞台。薛晋文则认为:“要想解除演员群体的信任危机,单靠市场规律的一只手卖力调控,恐怕效果不尽如人意。良好的影视产业氛围也需要各方共同营造,文化管理机构不能袖手旁观,出台赏罚分明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影视生产的过程监管非常必要。我们应努力净化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以‘依法治影视剧’的担当,为人民群众奉献绿色健康的精神食粮。”

     

        (本报记者 李蕾 本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