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贵州省黔西县脱贫攻坚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04版)

        【新春走基层】

     

        1月22日是腊月二十五,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乡的易地移民安置小区格外热闹,门对门的两对新人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忙活着过新年。而就在几个月以前,两个小伙子还在为结婚犯愁。

     

        他们一个叫陈拥军,31岁,一个叫唐开勇,30岁,以前都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寨。两人虽然有手艺,也都干练利索,可到这个年龄还没说上媳妇,就是因为家庭负担太重,别说盖新房,就连快塌的老房都没钱修,女方家长说什么都不同意。2016年,贵州加快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政策,让百万贫困群众“挪穷窝”。两万多人的绿化乡,获得了1800万元的易地移民资金。他们对四方井、大箐寨等村寨的122户446名贫困群众搬迁集中安置。搬出来的群众,每人补贴4.5万元。陈拥军和唐开勇由于家庭人口多,自己没掏一分钱,就买下了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地板、墙面、卫生间装修精致,就连电视机、取暖炉、沙发、床具都由乡里配齐。

     

        对于年龄大、没技术的贫困户,能不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在安置点对面的山坡下,正在安置点林下养鸡场忙碌的杨家伦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我跟老伴儿在这儿给合作社喂鸡,每月都能开1500多元,在家门口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

     

        绿化乡党委书记廖毅介绍说,易地移民搬迁关键是要让搬迁与脱贫同步。为此,他们采取“合作社+基地+搬迁农户”的模式,让搬迁群众短期增收脱贫。在安置点附近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做到“一户一亩蔬菜基地”;安置小区附近建设1200余平方米养殖圈舍,养殖能繁母牛122头,落实“一户一头牛”;还落实“一户一百只水西乌鸡”,盘活安置点周围的荒山,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他们还对搬迁户中缺乏技术的劳动力免费进行电工、焊工、厨师、种植养殖技能等培训,提供就业岗位153个,落实“一户一岗位”,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可达30000元以上,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离开绿化乡,来到大关镇,记者发现,每家农户门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原来这是该镇“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农户终端,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APP界面让所在村、社区的信息一目了然,有政务公开、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民生监督、网上信访,内容丰富,时时更新。

     

        在镇政府的大屏幕前,年轻的大数据管理员龙权给记者熟练地演示着大数据平台的各种应用。他掏出手机,桌面上有两个APP,一个是“数据扫描控件”,一个是“人地房管理”。只要下载了这两个APP,经过简单的培训,村组干部就可以完成采集和查询数据。这个系统对采集的房屋信息以房屋类别和户主类别进行分色显示,正常在用和已经受损的危房分两色显示,党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特殊人群、计生对象等八类社会管理中的重点人口的房屋分八色显示,自动生成直观的饼状数据图和以村、组为单位的房屋信息台账。

     

        通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鼓励游子返乡创业,先后兴办起腾馨、水西谣农业合作社和周氏农业园区,种植经果林1000多亩,修建食用菌培植大棚100余个,解决群众700余人就业。通过APP平台接入,让鸭池河果蔬、黑霸乌鸡、绿壳鸡蛋等农特产品入驻京东、淘宝网、贵农网等著名电商平台,打通了“网货下乡、黔货出山”的双向通道。(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