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三军医大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研讨会,主角之一便是年届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这位89岁的老人至今仍坚持上讲台,他说:“我现在能给学校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给本科生讲好‘迈进医学之门’,给研究生讲好‘现代军事医学进展’。”
从1986年11月接受任命到1988年8月主动请辞,程天民担任三医大校长不到两年。就任之初,面对编制压缩和“孔雀东南飞”,程天民提出“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军事医学为重点和特色,通过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谋求更大发展的办学思路。“两个取胜”提出短短几年间,三医大在军事医学领域就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学科,产生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医大的“三三效应”一时被传为佳话。
但程天民最念兹在兹的,还是做了50多年的防原医学研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立志从事防原医学的程天民立即上书请求参加核试验。很快,他就以三医大参试小分队副队长的身份出现在戈壁滩的试验场上,从此踏入还是一片空白的防原医学领域。
不仅每次都要面对核辐射危险,茫茫戈壁滩的单调和枯燥更是一种煎熬。有些人便不愿意去了,程天民却每次都主动请缨,一共参加了14次。有人问:“黄沙漫天,何美可恋?”程天民以诗作答:“大漠黄沙磨利剑,卫国安邦斩长鲸。”
当年一起参加核试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说,程天民本来并不是搞防原医学的,但他看到了国家的需要,“很快就钻进去了”。程天民将自己擅长的病理学专业知识与防原医学结合起来,探索用病理学知识解答防原医学问题,独树一帜地开展防原病理、创伤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担任“总后效应大队”指挥组组长期间,他负责统筹全军动物效应和物资效应试验,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核武器损伤及防护》和第一部《创伤战伤病理学》。“放烧与烧冲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这一成果,也为他获得了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程天民创建了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和“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奠基性专著《军事预防医学》获全国优秀出版物图书一等奖。程天民借此成为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61岁辞去校长职务后,程天民“久久为功”的防原医学研究和教学逐渐结出硕果:1993年,程天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一年他66岁;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9岁;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70岁;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4岁;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78岁;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82岁。
65年的教学生涯,程天民“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新老师”,他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像郑板桥的诗那样“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教学内容好像一棵树,有些属主干,有些为枝叶。”他说,“如果离开主干孤立地讲枝叶,枝叶就会失去根源,像局部畸形的大肚子。”
如果腿脚能够承受,他总是边讲边写边画,有时还会惟妙惟肖地模拟场景。讲述冲击波的形成和致伤原理时,他会用手势和前后摆动的树枝示意空气的膨胀、压缩、传播,尘土的席卷、奔腾,用口技模拟呼啸声。许多几十年前的学生,至今仍对程天民绘声绘色的讲授记忆犹新,称赞他的课总能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从教65年,桃李满天下。程天民对自己“约法四章”:不当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提携后辈。他唯一牢牢把持不放的,就是自己的三尺讲台,因为他坚信“教书教得越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待到日落西山时,喜望群星耀满天。”程天民说,“我最感念的是滋养我成长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大西南的重庆高滩岩(三医大所在地),另一个是大西北的新疆戈壁滩。”
(本报记者 张国圣)